伏藏师-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人造黑洞
“对不起,我可能无法肩负起您的重托。”林轩低声推辞,“我还有太多尘缘未了,无法像您那样,化身为灯,照亮天下苍生。”
的确,西方诸佛之中没有哪一位像燃灯古佛那样,一出生就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未开始修行前,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从轮回更替中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先知先觉。
“唉……”那声音悠悠长叹,“当年,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众神的领袖,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共三十三重天聚首于西方之宫,共论佛经中的至高境界,或激辩,或斗经,或旁征博引,或反复诘问,始终没有悟透‘神之将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如今,我就要体会到了。死亡,就像灯灭,一口气吹过去,它应声而没。就像现在,一阵风吹过来,我的灯灭了,本体也就消失了。于是,那么多云彩之上,就多了一片空云。”
林轩听到“云彩”,猛地一惊,但他还来不及问,便感到眼前一阵金星乱冒,像是什么人开启了一只巨大的万花筒一般,把他完全吸了进去。
世所共知,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将万花筒不断地转动,图案也在不断变化,即使转动千万次,也不会出现相同的画面,所以它才被称为“万花筒”。
在飞速的旋转中,林轩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景,每一座山丘都在动荡,每一个洞窟的形状、明暗都是变化,甚至到了最后,山丘的方向也颠倒过来,本来是头下脚上,却又变成了头上脚下。如此一来,每一秒钟,他的眼里就会看到无数种奇怪的组合,这种持续的动态变化,让他头疼欲裂。
真正惊人的,是他看到无数条赤红的管道,如烧红了的铁管一样,由虚空中分裂开来,分生出无数较细的管道,通向四面八方。中途,细管又分为更细的管,亦是赤红色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下去,无穷无尽,数不胜数,每一条管道都通进一座山丘里去。
他数不清有多少条管道,更数不清有多少座山丘。
恍惚间,当山丘翻转时,他看到山丘底部竟然也是虚空的,全都搁置在一团浮云之上。
“那么,浮云后面又是什么?是更遥远的虚空?还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他的头像要炸开一样,无法正常思考,“这万花筒是自古就有的吗?还是被后来的远古诸神建造出来的?引申去想,是诸神创造了地球,还是地球创造了诸神?万花筒是诸神思想的一部分吗?还是说诸神亦迷失在万花筒中?”
林轩曾经研究过万花筒,其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而成的。具体的制造过程中,先用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杂色的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而镜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成像的,这种成像原理中国远古时代的古人就已掌握。古书《庄子》里就有“鉴止于水”的说法,即用静止的水当镜子。真正的万花筒玩具是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布尔斯答于1816年发明,而我国民间也很早就有了这种玩具,而且有创新,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的万花筒。
近代曾有哲人说过:“我们身处的世界即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此刻,林轩眼中的世界也正如上面的哲人所说,真的是一个万花筒。所以,他才感到极大的困惑,既有万花筒,则组成它、旋转它的又是谁?
无休止的旋转中,他终于看到远端有不一样的东西存在。那是漆黑的一个球体,巨大而空洞,毫无声息,毫无动静,只是静卧着。
“那是什么呢?”林轩感觉到,自己是笔直向着那球体去的,引力越来越大,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他曾参加过超低空跳伞,即使在跃出飞机垂直下落时,那种失控速度也比不过此刻的下坠速度。也就是说,他是在一种奇怪的加速下坠中,那球体产生了巨大的引力,才导致这种情况。
“黑洞,那是黑洞!”林轩突然醒悟过来,但他实在已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笔直向前。
按照美国应用物理学家的推论,地球上不可能产生黑洞,唯一的可能就是人造黑洞。
据资料记载,人造黑洞的设想最初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昂鲁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与光在黑洞中的表现非常相似,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事实上就已经在该流体中建立了一个人造黑洞。然而,利昂哈特博士打算制造的人造黑洞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力,除了光线外,它们无法像真正的黑洞那样“吞下周围的所有东西”。
林轩在被黑洞急速吸引而去的过程中,想到了太多太多,而其中最清晰的,莫过于堂娜的影像。
“她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啊!”他在心底默默地告诉自己,“也是唯一的遗憾。”
一个小小的错误葬送了堂娜,而他本来可以避免这个错误,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
“假如被吸入黑洞,我会怎样?”他心中涌动着无限悲哀。
科学家建造“人造黑洞”的历史如下:
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实验室1998年建造了20世纪全球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将金离子以接近光速对撞而制造出高密度物质。虽然这个黑洞体积很小,却具备真正黑洞的许多特点。该实验室里的相对重离子碰撞机,可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把大型原子的核子(如金原子核子)相互碰撞,产生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3亿倍的热能。
2005年3月,美国布朗大学物理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第一个“人造黑洞”,他在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里利用原子撞击原理制造出来的灼热火球,具备天体黑洞的显著特性,比如火球可以将周围10倍于自身质量的粒子吸收,这比所有量子物理学所推测的火球可吸收的粒子数目还要多。因此,这被认为是黑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姑且不论其它,现在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林轩被吸入那里,身体将化为乌有,不复存着。
第二百五十六章 关塔那摩黑洞
林轩的身体开始急速移动,倏忽睁开眼睛,竟然还是在那镜面之外。那黑洞让他困惑而迷茫,此刻发现自己已经满头满脸全是冷汗。而且,在万花筒中飞速旋转的过程,则让他头晕目眩,有进入太空舱做失重测试后的感觉。
空沙也在,倚着镜面与岩洞的边缘,似乎已经睡去,只剩脚边的两支电筒还亮着。
镜子仍是镜子,只不过林轩此刻的心智与进入幻觉之前又高了不知有多少倍。他比所有人都提前认识到,所谓地球轴心根本不在地球的浅表,而是真正的球体核心。也许人类毕生无法到达那里,只有近乎神佛的个体,才能在那个毁灭一切应用物理学原理的幽深之所存在。
“这应该是件好事吧?”林轩摇头叹息。
至少,很多居心叵测之徒是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目的的,他们企图掌控地球轴心的邪恶梦想最终必将落空。
林轩渐渐明白,刚刚经历的是一场心灵的探险,燃灯古佛与人造黑洞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虚幻存在的。信与不信,全在他一念之间,正如道德、理想、永生、善恶这些抽象的理论,都是不可触摸、不可目睹的,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在他心目中,燃灯古佛已经成了点燃自己、照亮世界的先驱者。如果可能,他愿意与这样的人同在,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被吸入黑洞,只不过是死亡而已。这种形式下的死亡与其他任何人的死亡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结束生命,停止呼吸,进入下一个轮回。”林轩对着镜中的自己苦笑起来。
死亡、轮回、重生、死亡、轮回……这就是人类一生一生、一世一世周而复始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些死刑犯被斩首时,因刽子手的刀太快,死囚人头落地时,眼睛还能看,嘴巴还能说,头与身的联络还没中断。那时候,死囚就能看清生与死之间的真实通道,洞悉人生的奥秘。
那么,因黑洞而死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做到洞悉人生?
在组织内部的训练课上,林轩曾亲耳听一位教官说过关于上面那个刽子手的故事,而教官就是当日的刽子手。
“我斩下他的头颅,他的颈子并不冒血,头落在我脚下,被我一脚踢开。这样的动作我已经做过无数次,刀快,刃过不留痕,踢飞头颅,则避免鲜血溅在自己身上。那一次,我看到他的颈子与头之间出现了一大团黑色的迷雾,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约三米,宽约两米,恰好能把他的头和颈子连接起来。”那教官如此说。
教官来自古巴关塔那摩海底铁狱,当年他已经成为关塔那摩的御用刽子手,凡斩杀大人物,必定请他出刀。
当时的斩杀行动是在铁狱内部执行的,旁边除了宣读命令的典狱长,就只剩下教官、死囚和两名押解者。
那种诡异的情形惊呆了典狱长,他禁不住向前,伸手触摸那黑雾。
于是,在他手指与黑雾接触的刹那间,见鬼的事发生了,那身高一米八十、体重九十公斤的庞大典狱长,竟然被迷雾瞬间吸了进去,就此消失不见。
那个故事林轩早就听说过,而其中的重点,则是那死囚的身份——一个海湾小国的王储,以强悍对抗美国霸权著称于亚欧两洲,并最终惹得盟军两次三军会战,将那小国风卷残云一般消灭。
“黑洞是绝对存在的,典狱长就是消失在黑洞之中。”这就是教官的最后结论,“而黑洞的存在,并不在物理学家创造出的那些晦涩理论范畴里,而是以另一种匪夷所思的形式存在,能让我们看到并触摸。在各国的神话传说中,某一部分正是对应于黑洞的。”
正是因为那次独特的斩首行动,教官才下决心收手,离开了赖以成名的关塔那摩海底铁狱,成为组织的一名虔诚追随者,因为他从奇异事件中获得了“顿悟”的机会,真正地反思人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林轩经过仔细的回忆捉摸,由看到那灯光一直回忆到跌入黑洞。
于是,他隐约相信,一切幻象都是镜子带来的,而真正的智者一定能通过这镜子,进入真正的灵魂世界。
他抬头向顶上看,自从冰雪消融后,他都来不及抬头看,被研究线索、追寻方向累得心力交瘁。
头顶上又是一副巨大的岩画,其中一半内容竟然被压在了镜面之下。
那岩画的内容是一名身材健硕的大汉高举着一支长矛刺杀野牛,岩画与镜面的交界点是在通往镜子的转折处,所以那画中的内容也被反映到了镜中,变成了长矛刺向镜子中央。
“那只巨大的野牛到底代表什么呢?”林轩不解。
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那岩画并非被镜子遮盖,而是绘画者本来的意图就是如此,借助镜面的反射来达到将长矛刺向镜子的画面效果。
林轩参加过“画中谜”的训练课,其内容全都是解读画面中存在的谜题与答案,考察的是人的空间联想能力、画面解析能力。于是,林轩在最短时间内将那高举的长矛想象为一个拉长的箭头,长矛指向镜面中心,则是代表“箭头指向镜面中心”。
箭头,在任何一种“画中迷”的结构中,普遍用来指解谜的方向。
那么,林轩将这幅最靠近镜面的岩画解读为:“古代人指明了隧道里最大的秘密所在,是镜面的中心,而不是镜面背后。一切奥秘,全在这一面镜子。如果它不能被打碎或是被穿透,则它背后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它在这里,秘密就在这里。进入镜中,就是这隧道、山底空间的最根本意义,也是此次珠穆朗玛峰探险的终极目的。”
与其他探险者不同,他已经不再奢求直达地球轴心,而是将注意力转向镜面。
镜面幽深之极,无法探测分析其材料构成。
林轩看着镜中的自己,忽然微笑起来,那镜中人也自然地、即时地像他一样微笑。
“你在那里,又看到了什么?”他问镜中的那个“他”。
如果镜子是可以即时发声的,那么,镜中的“他”一定也可以同步发出声音向林轩提问:“你在那里,又看到了什么?”
在普通意义上说,镜子是无法发声的,它只能给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