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唐春 >

第156部分

武唐春-第156部分

小说: 武唐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令被俘的近十万吐蕃俘虏以劳役的方式进行改造,同样在朝堂上引起了争议。大唐是礼仪之邦,泱泱天朝大国,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被俘的吐蕃人呢?不过最终李晨以一番无可辩驳的论述将反对的人驳倒。李晨辩驳的主要观战就是,俘虏是与我大唐军队作战的敌人,这些俘虏的生命原本在战场上就要失去,如今大唐改造他们,是给他们重生的机会。而且,大唐的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如今皇帝和皇后体恤百姓,采取轻瑶役的策略,但道路建设,水利的修建是不能停的,如今有这十万俘虏可以使用,那就不必征用百姓劳作,让百姓大大减轻负担。

最终李晨的陈述得到了裴行俭、狄仁杰、骆宾王、张柬之、薛元超等人的支持,反对的声音也被压了下去,十万吐蕃俘虏,也就开始了他们劳动改造的生涯。他们的第一个劳动改造项目,就是拓宽从长安到洛阳的官道,工期是一年。

武则天采纳他的意见,并在朝堂上争论后开始施行,让李晨看到更大的希望,他觉得因为他的介入,大唐会避免更多原来历史上有的失误,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大唐会比原来历史上的更加强大。

四夷臣服,内外平静,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收入开始快速增加,武则天的成就感非常强烈。

不过一个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很多让人烦恼的事出现的。

调露二年,安北的单于大都护府治下突厥部落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两部叛乱,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治下二十四州酋长皆响应他们,一时间叛军聚集数十万。

在接到前方的奏报后,朝廷马上以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为副总管,将兵八万,讨伐叛乱的突厥各部。

不过大军出征后,很快就传不消息,萧嗣业因为轻敌,遭遇突厥人的伏击,损失惨重。

大唐军队战败的消息传来,一时间朝堂为这哗然!(未完待续。。)

第七十二章北方战事又起

萧嗣业所领的八万大军,主力部队是善战的边军。八万善战的大唐军队,竟然接连败在突厥叛军之下,朝堂为之震动,那是肯定的。要知道,突厥人一直没有完全臣服,单于都护府治下突厥人叛乱,并且击败唐军,其余地方的突厥人,很可能闻风响应,后果会很严重。

萧嗣业为梁明帝曾孙,南海王萧珣的孙子,萧鉅的儿子,曾随萧皇后入东突厥,在突厥境内呆了多年,贞观九年归国,皇帝李世民以其知突厥的情况,下诏让他领一部归附的突厥部众,以单于都护府长兄身份在北方防御突厥人。

萧嗣业在北方领军多年,立下了赦赦战功。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领大军出征漠北的大总管李世勣派遣部将萧嗣业前往招慰,因萧嗣业在胡人中的威望及所率大军的压迫,咄摩支离部被迫向萧嗣业投降。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萧嗣业继续受重用,任鸿胪卿,并兼单于都护府长史。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日,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叛乱,朝廷举大军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伊列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萧嗣业在苏定芳指挥麾下领军。

大唐军队抵达西北后,苏定方率军与突厥军队大战,以弱势兵力大败阿史那贺鲁所领的十数万突厥大军,阿史那贺鲁众叛亲离,只率数百骑向西逃走。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阿史那贺鲁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并交给萧嗣业所领的唐军,自此,西突厥汗国亡。

可以说,萧嗣业在平灭西突厥的叛乱中。立下了巨大的战功。

显庆六年,朝廷派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扶余道行军总管萧嗣业、镂方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和含资道行军总管刘德敏率军十余万渡辽水,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再加上新罗联军,由百济故地南北合击高丽。

在攻打高丽战事进行正酣时候,北方部落回纥酋长婆闰病死,其子比栗继瀚海都督府都督位。淑闰一年扑从大唐。听从大唐的吃不住,但其子比栗继位后,采取了与大唐对抗的策略,在大唐军队攻打高丽战斗进行当中,联合同罗、仆骨诸部反叛大唐,唐军被迫从高丽前线抽出一部兵力平定回纥人的叛乱。契苾何力、萧嗣业所部从高丽前线返回,进入漠北高原与回纥叛军作战。

回纥人的叛乱起来后,西北的突厥人也蠢蠢欲动,铁勒部叛乱。朝廷马上下诏组建铁勒道行军部,以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时任燕然都护府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率兵讨伐回纥和铁勒的叛乱。这次战役中萧嗣业以鸿胪卿身份领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归于刘审礼指挥之下。

平叛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回纥及铁勒、同罗、仆骨诸部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薛仁贵更是以三箭射杀三名铁勒头人。迫使数万铁勒人下马投降,成就一曲“三箭定天山”的神话。刘审礼及萧嗣业都在此战中立下大功。刘审礼因其卓绝的战功及在胡人中威望很高,依然领燕然都护职,在燕名都护府改为安北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后一直领都护和大都护职。萧嗣业也因战功被晋职,领从三品衔的安北大都护府长史职。

萧嗣业为大唐北疆的稳定立下的不朽的贡献,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刘审礼因功被调回京,任工部尚书职。萧嗣业以长史身份暂时总领安北都护府的事务,后安北大都护府降格为安北都护,再改成单于都护府,萧嗣业转任单于都护府长史,依然镇守边疆。

在北疆任职的这么多年里。萧嗣业大部时间与突厥人打交道,并镇压了多次突厥人的叛乱,在安北一带享有非常高的威望,甚至可以止小儿哭。如今这样有威望的一位将领,率军平叛的过程中,竟然连遭败绩,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事态严重。

在平叛行动开始后,我大唐军队是连续取得了胜绩,大家都以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因我大军连连取胜,萧嗣业得意之下轻敌了,没过多防备,在作战过程中又遇上下大雪,我大军在雪中没有继续推进,而扎营驻守,却没料到突厥人袭我运粮车队,并乘夜偷袭我大军的军营。

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溃不成军。

萧嗣业所领的边军以骑兵为主,逃的飞快,花大智、李景嘉所领的主要是步兵或者骑步兵,行动的速度较慢,花大智、李景嘉也俱是勇武之将,他们在主帅逃走之后,还是率军顽强抵抗,率领所属步兵且战且走,得以退入单于都护府,借助城池抵挡突厥人的攻击。

这样的战果,表现了严峻的形势:一则说明叛乱的突厥人战斗力不错,任现在的八万大唐军队是难以平定叛乱;二则连萧嗣业这样的名将都打了败仗,安北一带的形势肯定会变坏,甚至安西、安东都护府境内都会受到牵连,附从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叛乱的部落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朝廷不马上增派大军讨伐,那形势很可能没办法收拾。

因为吐蕃人在青海被我大唐军队击败,安西境内的吐蕃人退了出去,安西境内的突厥人也老实下来,安西一向是突厥人叛乱最多发的地方,大唐的朝臣们都认为,安西安定下来,那其他地方也不会有乱事。即使叛乱起来的时候,他们也认为只要大唐军队一进剿,叛乱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现在这样的情景,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这让作为皇帝的李治大感失面子,大唐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用雷霆手段平息叛乱的话,很有可能其他地方的叛乱会接连而起,甚至残余的吐蕃人都可能趁势攻击我边关,这是包括李治及武则天,还有大唐所有的官员都不愿意看到的。(未完待续。。)

第七十三章裴行俭请战

朝廷在收到萧嗣业连续战败的消息后,马上召集群臣,商讨对策。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李治,抱病亲自主持了朝议。李治在朝议的时候非常恼怒,表示大唐决不会容忍突厥人叛乱,一定会将其平灭。

招抚还是征剿已经不需要讨论,派兵平叛是现在唯一的选择,大唐君臣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平叛,以何人为帅,动用多少兵马。

李治在发完一通脾气后,也冷静下来,看着殿内诸臣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要如何处理定襄道的善后?”

“陛下,臣觉得,定襄道大军惨败,萧嗣业溃逃,如今最重要并不是先追责,而是要先稳定北面的局势,防止突厥人趁乱袭我边关城镇,甚至攻入中原,”中书令薛元超首先出列奏道,“萧嗣业不足以掌大局,应该委派其他领军大将去主持安北的事务。”

薛元超并没推荐什么人领军,但在退下时,看了一边的裴行俭一眼。

“陛下,臣附议!”侍中李敬玄也跟着出列奏言,“我大军新败,又逢严冬来临,若没有一位能执掌大局,威望高的战将主政,安北的叛乱不但不能平息,而且单于都护府属下各都督府、州县都有可能生乱,到时局势将不可收拾。”

李敬玄退下的时候,也同样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中,面无表情的裴行俭一眼。

在两人心目中,裴行俭是领军的最佳人选,不只谋略出众,在朝堂上的地位又很高,没有人敢不服。只不过裴行俭刚刚从青海战场归来不久,让年近六旬的裴行俭在征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再出征。显得挺残忍。不过裴行俭已经从薛元超和李敬玄的眼神中读懂了意思,他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大声请奏:“陛下,娘娘,臣也认为应该速派大将领军出征平叛,臣愿意再次率军出征。请陛下和娘娘恩准。”

一听裴行俭主动请战,李治脸上终于舒缓了一些,他很和蔼地看着裴行俭,温言问道:“朕想问你,要如何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的叛乱。”

李治想给裴行俭造势,让裴行俭在朝堂上具体说说,要如何平定突厥人的叛乱。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到裴行俭身上,他们都想听听裴行俭是如何具体评价这次突厥人叛乱的。

裴行俭似乎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李治刚问出口。他基本没做考虑,就娓娓说道:“陛下,臣以为,安北之叛乱,必须举更多的兵力进剿,无论如何不能姑息,一定要在叛乱刚起,还没有更多的部落响应前。将其平定!”

在众人的注目中,裴行俭再从容地说道:“此次我大军兵败。臣觉得是领军将领骄兵所致。此战开始之时,我各路大军排布妥当,相互间协调也不错,接连取得胜利。只是领兵主将因战事的顺利而产生自大心理,在大雪降临之际,以为突厥人不敢主动进攻我大军。因此没有加以防备;而在遭敌突袭之后,又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我大军迅速溃败,大量的军士因此伤亡……”

听裴行俭也将此次兵败的原因归罪到主帅萧嗣业身上,朝臣们都知道。萧嗣业的前途算是完了,这次肯定逃不脱朝廷的重处,即使不丢性命,官职也会被全部免掉,并且要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裴行俭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如今我大军新败,突厥人也心生得意。天已寒冷,北地更是冰天雪地,臣以为,突厥人一定认为我军不会在如此寒冷的季节再行北上攻击。臣以外,我们应该利用突厥人大意的心理,马上增派兵力往安北,在突厥人安营过冬,不加防备时候,趁势攻击,一定能迅速平定突厥人的叛乱。臣恳请陛下和娘娘同意让臣领军出征,臣一定能尽快将安北的叛乱平息。”

李治听了裴行俭所说的,大喜过望。原本他有些不忍心把刚刚归来的这位老臣再派往北面,没想到裴行俭连续请命,并对当前局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当下马上答应:“裴爱卿拳拳抱国之心,朕甚是感动,如今我定襄道的大军新败,朕正是希望爱卿能替朕去收拾这残局,爱卿不顾艰辛,在刚刚归朝时候即请命出征,如此忠义之举,朕允,即令吏部尚书裴行俭为此次出征平叛的主帅。”

“多谢陛下,”裴行俭马上致谢。

李治从座上起身,走下御阶,来到裴行俭面前,托着裴行俭欲行礼的手,轻轻地拍了拍,以示自己的特别信任后,再道:“裴爱卿真乃国之栋梁,刚刚消灭了青海的吐蕃人,现在不顾艰辛,即请命出征安北,朕甚是欣慰,朝中大臣若都如爱卿这般,外敌何愁不灭,朕和皇后何需为此担虑。”

李治这话,顿时让裴行俭惶恐,他赶紧施礼,“陛下廖赞了,臣不敢当陛下如此夸奖。为人臣者,必为国分忧,北方有乱,臣请命出征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朝堂上的大臣们,全都兢兢业业做事,臣与他们相比,并无特别出色的地方,陛下如此说,臣甚是惶恐。”

列于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