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193部分

新列强时代-第193部分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拨足够人马对付庐州清军。

加上张亮基在吴可的建议下并没对庐州以难地区州县采取行动,让太平军与江西等地的连接畅通无阻,明显对淮北地区重视不够的太平军高层并没有派遣守卫金陵的主力人马冒险反扑庐州。

别忘了,金陵城外的江南大营还驻扎着近十万清军,扬州之地的江北大营虎视耽耽,没解决这两个超级麻烦之前,金陵城不可能派遣大股人马冒险。

1855年1月下旬,太平天国西征军从鄂东向西反攻。燕王秦日纲、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督军进攻驻广济的湖广总督杨霈军。

2月16日,太平军乘杨霈军营除夕洒宴之时,攻其不备,突然袭击,杨霈领兵勇5000余人向武汉溃逃,太平军跟踪追击。

1855年2月18日(正月初二)占领蕲州,21日占领黄州,杨霈率残军逃往德安府(安陆县)。23日太平军克汉口、汉阳。西征军中另一支由国宗韦俊带领,25日由田家镇渡江,占领兴国州(今阳新县)。

这战况让吴可好一番诧异,尼玛湘军不是刚刚在田家镇大败太平军西路主力么,怎么转眼又被人家反扑成功来着?

太平军在湖北的攻势太过迅猛,拿下汉阳汉口之后3月上、中旬连克通山、崇阳、通城、咸宁、蒲圻等地,兵锋直趋武昌。

老家再次被占,吴可除了哀叹还能说些什么,幸好之前太平军攻势如潮之时,留守新兵大营弟兄已经跟吴村大部分族人秘密迁往九江修水,不用担心族人受到战火波及或者他吴可的波及。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太平军西路人马也没找吴村族人麻烦的意思,除了再次于通城等鄂南地区建立临时地方政权之外,倒没有做出什么过分之举。

而此时武昌城内守兵只有2000余人,居民大多迁徙,形成空城,新任巡抚陶恩培面对危局束手无策。

4月3日,太平军南北夹击,进攻武昌。南路韦俊军从青山扑塘角,直接攻到武昌城下。

而杀到汉阳、汉口的太平军167只水师战船,从襄河冲出,打败了清军李孟群所率之水师,猛攻武昌城南白沙洲一带,清军见黄旗就纷纷弃城逃散。傍晚太平军攻进武昌城,巡抚陶恩培、武昌府知府多山自杀。

这战斗打得真让远在安徽的吴可无话可说,他真不明白曾剃头是如何想法,收复武昌却又不留下重兵防守,结果短短不足半年时间武昌再次易手于人。

当然,他就是心中不爽也无可奈何,距离太远鞭长莫及,再说了没得朝廷调令手下上万大军也不好擅自行动。

一边静观湖北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一边下狠手处理淮北事务,等到太平军第三次攻占武昌之时,淮北局势在吴可的帮助下已稳定得差不多。

因此收服淮北还有安徽临时省城庐州的巨大战功,尽管年龄问题一直惹人诟病,但在张亮基的极力帮衬下,吴可倒是混了个云骑尉的爵位,又赏了个双眼花翎,同时还以总兵身份领了安徽提督官衔,暂时统领安徽一应军务。

朝廷到是想不给了,可惜有塔齐部的例子在前,这厮作为曾剃头手下悍将,因为在湖南的几次战功还有收复武昌的功劳,一连从参将直升湖北提督。

虽然吴可功劳看似没塔齐部亮眼,但明眼人都知道孰强孰弱。

塔齐布跟着湘军发达,一直都在曾剃头上下效力,而吴可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是独立作战,最重要的一点是吴可坐镇之地,无论太平军有多猖獗都没讨到好去,这就是本事这就是能耐!

虽然旗人升官一向飞速,但无论战功积累还是杀敌数量,又或者转战距离塔齐布都比不上吴可,此时吴可率部有一举拿下庐州扫清淮北,这样的有功只辰都不大赏以后还要不要人效力办事了?

近半年时间的用心治理,此时淮北局势比之吴可刚来之时要好得太多。

当地会匪还有教门武装被他带人剿了一遍又一遍,杀的人可不在少数,而以工代赈的手段效果十分明显,最起码有条活路的情况下一般百姓也很少有愿意主动为贼的,土匪山寇的日子不好过啊,没见淮北各城镇城头悬挂的那些干枯狰狞的头颅么?

当然一味的强硬并不是啥好事,待淮北各地新任官员基本到位之后,张亮基经不住吴可跟左宗棠的劝说,虽觉不妥但为了淮北局势安定,还是分别根据实际情况给这些新上任官员下达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

在狠狠处理了几位自觉背,景强硬,不把张亮基的话放在心上,又或者太过昏聩无能,对政务几乎毫无建树的官员之后,淮北官场气氛紧张的同时也为之一清。

倒不是张亮基太过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能及时完成巡抚交代下去的各项政务,贪点捞点无所谓,但如果不想做事却一心扑在捞钱上的话,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想要对付一帮在地方上几乎没有任何势力的新任官员,手段真的不要太过丰富,随便拿出来一两手都足够某些人丢官罢职甚至性命难保。

无论哪个朝代,只要官员肯用点心办事,那治下的治理情况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尤其还是有两万大军弹压的情况下。

经过吴可强烈建议,加上看上去效果确实不错,张亮基不姑府库空虚的现状,一边想办法自筹一边向朝廷紧急求援,将以工代赈的办法全面铺开,一时间整个淮北成了真正的大工地。

幸好之前在河南狠狠干了几票,又在驻守襄阳的时候收集了不少粮食,加上临时购买的数量倒也足够张亮基支撑个小半年的。

加上朝廷见淮北治理确实不错,张亮基一系大臣的极力要求,也拨下大笔钱粮帮助张亮基将这项看起来属于无丝洞的政策继续维持下去,让淮北之地几乎一天一变的饿发生剧烈变化……

第327章俗务缠身

别的且不说,淮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甚至一度让前来视察的钦差大臣都赞叹不已……

谁都喜欢宽敞平坦,被夯得结实的道路;谁都喜欢官道两旁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平和农家场景;还有加固的城墙,顺着田野纵横交错的水渠,贫民们每日领到的虽然微薄但足够一家人勉强糊口的开心场面。

有了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明年的年景就不会差到哪去,就算淮河再次泛滥只要没超过往年规模,淮北百姓们依旧有希望过个不错的年景。

至于新任官员们被那些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满嘴抱怨被张亮基轻飘飘一句为了对付长毛乱匪,堵得屁都不敢再放一个,就是怀有恶意而来的钦差大臣,也不敢在这事上胡言乱语,要是出了事他真担待不起。

为了将淮北散乱不定的民心收拢,在以工代赈期间官府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市面的一切商业活动都必须在官府的严格掌控之下。

当然为了收拢民心,这些配给物资基本上都由官府出钱采买,然后在地保村长们的配合下挨家挨户送到每户家庭。

白得的便宜让淮北民众兴奋不已,虽然每十天只有区区一斤杂粮陪送,可穷苦惯了的五口之家,就算没有参与以工代赈自行加点野菜啥的也勉强够用。

单此一项开支虽然不小,但百姓们却对官府产生极大好感,一些官府组织的简单劳务活动也不再那般抵,制跟厌恶,对于张亮基来说这就是胜利办法,之前皖北经过太平军的统治,不得不说太平军那帮家伙画饼的能力当真不错,鼓惑人心的手段也是一等一的,导致很多百姓都对朝廷和官府抱有第意恶念,对于张亮基掌握地方十分不利。

总不能一味好吴可及起手下弹压吧,又不是进入侵略别国搞占领区那套,在自家地盘里都感觉不安全的话,这日子真没法过。

这工作量着实不小,那些习惯了悠闲享受的官老爷哪受得了,就算将手下所有小弟全部派出圈做事都不够,自己也得忙到团团乱转疲惫不堪,千里做管只为吃穿他们吧受得这等高强度工作?

最让他们气愤的是,这么大的工作量也就罢了,竟然还不准他们上下其手大捞油水,这官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特别是他们派出的几位‘代理人’乱中大敛钱粮,上下其手浑水摸鱼被抓住枭首示众后更为不满,有办法的当即调走然后参张亮基一本,没办法的也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他们可是堂堂的朝廷命官还真就不信张亮基敢做得太过。

张亮基确实不好做得太过,但吴可却没这顾虑。

眼下他主掌一省军务,自然不好再玩那盗匪偷袭官府的游戏,不过想要对付这些消极怠工的家伙简单得很。

反正这些家伙在地方上基本毫无根基,吴可干脆找来地方上有威望之辈,直接给了他们一个州县级团练使的身份,让他们迅速组织一批团练人马,然后代官府做这些烦琐事儿,并允诺做得好的直接提干不二话。

一开始当地有威望之辈自然不敢轻信尚在观望之时,可当其中某位认真办事的同伴真的被授予九品官身之时顿时沸腾了。

有了这些本乡本土的地头蛇积极配合,一下子严格的配给制度迅速史诗下去,效果相当的良好,而这些团练使在吴可的暗中支持下,也慢慢架空了衙门。

就在吴可忙着弹压淮北陷入帝国争斗一时难以脱身之时,湖北跟江西的战斗也打得如火如荼。

话说太平军占领武汉后,利用长江、汉水有利地形,夹江为营,构筑坚固城防工事。在武昌城东、南、北三面。环筑土墙,排列巨炮,以城东紫荆山、小龟山、双峰山为制高点,配备火炮建立防线。

而城北塘角筑有土垒,望山门外建有石垒。保安门外筑垒3座,高及城墙,并挖掘了长6里宽深各3丈的战壕。在花园也设有大营垒,列炮百余尊。汉阳方面,城东筑有木城,沿江列巨炮,西门有炮垒,南门有外壕,还构造了包括龟山在内的外廊,直至汉水河边。南面在虾蟆矶筑有土城。

且于汉口方面也建有防御工事。太平军为守住武汉,还分兵占领了武汉外围的一些军事要地,如德安、蔡甸、汉川、沔阳等,并与清军反复争夺这些要地。

而清廷自然不甘示弱,为夺取武汉当即以湖广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军务,调集10个省的兵力进行会剿。各地援军到达后。分北、南两路进攻武汉。

安徽清军自然也在抽调之列,吴可作为提督需坐镇庐州不好妄动,左宗棠倒是想参与其中积累战功。可惜战役规模太大他那点人手虽说不少,但以其匮乏的临战指挥经验,不要说张亮基跟吴可不放心不想放人,就连他自己都心虚得很。

后来大家伙一商量,朝廷的命令不得不听,吴可干脆就让手下最得力的水牛带兵五千前往支援。其中本部一个团三千老兵,外带这小半年淮北地区招收的两千民团壮勇。

除了湖北打得热闹之外,安徽临近的江西同样也是热闹非凡,刚刚在湖北意气风发一把的湘军可是吃足了苦头。

1854年末,湘军攻占田家镇、半壁山后,水师前锋在彭玉麟率领下于1854年12月8日进至九江江面。这时,太平军主力大部集中于长江北岸,清军仅凭魁玉、桂明的部队无法取胜,曾国藩乃命南路之塔齐布、罗泽南所部湘军于12月9日渡江。曾国藩亦于次日抵田家镇,指挥北岸的作战。

当日,太平军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也由江西饶州率军近万人渡江至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支援秦日纲等部,抗击清军的进攻。

12月20日至31日,太平军先后与敌军战于鄂东双城驿、黄梅、濯港、孔垄驿,接连失利,只得退入安徽境内。

此时,正是吴可率部袭取庐州之际,湘军可是帮他吸引了太平军不少火力……

第328章湘军大好人

湘军就是活雷锋!

要不是湘军在九江台闹腾得太厉害,一副没吞下九江直逼金陵的架势,太平军西路军主力不会牢牢钉在九江不走,而庐江守将胡以晃也不会带着本部人马赶去支援,自然也就没有吴可部浑水摸鱼的机会。

而太平军最会打仗的石达开,也被牵制在江西没法回头,给了张亮基和吴可宝贵的喘息之机。

不是吴可怕了石达开,而是石达开后世被吹得太过,就算吴可这样的历史小白也是时常熟悉。

对于这样号称太平军‘战神’的家伙,要说心中没点忌惮根本不可能。

就好象穿越到三国突然对上诸葛一般,除非拥有压倒性优势,否则心中一番忐忑绝对是免不了的。

可惜曾剃头被之前的胜利蒙蔽了双眼,结果却在九江湖口狠狠摔了一个大跟头,差点没把脖子给摔断……

话说1855年1月2日,太平军败了一阵后罗大纲率部渡江,退守湖口。

而这时,石达开已带领胡以晃等自安庆抵湖口,曾国藩也由田家镇进抵九江城外。双方主帅俱临赣北前线,战事逐渐由江北移向江南。

湖口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之东岸,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湖口之西对岸为梅家洲,再西五十里,即为古城九江。

此时石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