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136部分

一八六一-第136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对待川民这件事上,湘王确实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我只怕依湘王那性子,平起叛乱来会收不住手脚,把整个四川屠一遍也说不定。”杜聿光心有忧虑。
    说来四川这地方也真够倒霉的,因其有易守难攻的蜀道之险,使得历朝历代以来,那里都是最难攻克的地区之一。而每当新的统治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四川之后,便将满腔的怨气撒在了川人身上,于是,一幕又一幕的屠杀惨剧便不断的重复上演。从宋军到蒙古人,从蒙古人到张献忠,从张献忠再到清军,现下,他们又遇上了一个心狠手辣之程度绝不逊于前边那几位先辈的曾国。
    所以说,投胎还是个技术活,有眼光的投到了北京那地方。那里的人民自唐以降,是辽人来了,降。金人来了,降。蒙古人来了,降。明军来了,降。农民军来了,降。清兵来了,降。
    总之不管你是异族还是族,只要杀到咱城下咱就降。所以说投胎到北京就是好,谁来了谁就是咱主子,这样听话的奴才,哪个主子又舍得呢,给块骨头听听汪汪叫也好啊。
    川人就不同血性地汉子,宁死不屈,于是便有了无数次地“湖广填四杜聿光猜得没错,曾国这个刽子手是绝对不会对川人手软的。
    “湘王治川的手段虽然有所不妥,那些叛民们公然打出造反的旗号,湘王用些霹雳手段血腥~>;压,也不能说是有错。想当初太平天国盘踞江南之时,湘军不就是这样对付助匪之民地吗。”李鸿章对湘王倒是给予了几分肯定。
    他理论上将被朝廷委为直隶省长,但因直隶很多市县尚未攻克,故李鸿章只能暂居于济南,提前草创他的领导班子。鉴于李鸿章是原淮军的军事高参,曾纪泽便也让他暂时参与下军机。
    “苏这话就不当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湘军打出地是‘保明教’地口号。太平天国乃邪魔异教。对于顽固不化地匪民予以严惩也是无奈之举。而咱们大明地口号是‘驱逐满奴。恢复中华’。而川民暴乱。无非也是压迫太重。为活命不得已而为之。两者还是有本质性地区别地。绝不能简单地用同样地方法对待。
    ”杜聿光话深得曾纪泽之心。他不愧为黄浦军官学堂出身地新式军官。
    “杜参谋言之有理。四川之乱。根本就在于湘王治川无方。非在于川人不愿臣于大明。若想从根本上瓦解叛众。那就必须严厉约束西军。立即停止劫掠残害百姓。以宽政治民。如此。方可断了川民从贼之心。然后再剿抚并重。才能尽快地收拾了四川地烂摊子。”曾纪泽远在万里之遥。却很清楚四川叛乱地根源。
    李鸿章见曾纪泽也这般表态。便不再发言。杜聿光却道:“只怕湘王是不会这么想地。”c。手机看小说访问wap.1бk.cn
    “哼。本王地这位九叔啊。若再容你胡闹下去。岂不断送了大明地江山。”曾纪泽决定不再妥协不去。他要抓住这一次地机会。给曾国以沉痛一击。当即便拂袖道:“苏侯。你就为本王执笔写一道奏折。向皇上参他湘王治军无方。激起民变。严重影响了朝廷爱民地形象和正在进行地战争。看皇上怎么对待此事。”
    李鸿章当场就愣了。他哪想到曾纪泽要让他来执笔写这道“告状”地奏折。如此一来。岂不公然表示自己是站在王这一边。明着要与湘王作对吗。
    李鸿章由一介幕僚混成了如今的封疆大吏,他的仕途荣辱其实与曾纪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外人也一直把他李氏看作是曾纪泽一系的骨干力量。
    然而李鸿章本人却并不这么
    长久以来,他在辅佐曾纪泽的同时,一直对曾国保关系,他试图在二人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便是因此,在曾纪泽每一次针对曾一的事件中,他都极力的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旁观者。而他的这种做法,在大明创立之后就更加的明显。
    但这一次,曾纪泽却容不得他做骑墙派,利用这个机会,要逼他表明立场。
    “王爷,目下大战在即,东两军更当保持友好相处的局面,王爷在这个时候参奏湘王,是否会对正在进行的战争造成不利的影响呢。”李鸿章以大局来压他。
    曾纪泽哼了一声:“你以为四川出了这等乱子,本王还指望着西军能在灭太平天国这一战上出力吗。既然我这王叔不争气,那本王就自己灭了那李秀成。”
    曾纪泽的话令在场的二人都吃了一惊,李鸿章忙道:“王爷,太平军战斗力虽不及我东军,但自盘据开封之后,归附者犹如蚁聚,李秀成麾下之兵,只怕不下四十万。就算剔除老弱之众,至少也有精兵十万左右。
    而我东军总计过八万余人,南方沿海、直隶、江苏等地驻防之军又调动不得,单凭不足三万的人马对付太平军,似乎有点力不从心啊。”
    看来李鸿章的军事思想与杜聿光这等年轻崛起之秀产生了不小的差距,大明军队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已经进化成为一支完全的热武器化现代军队,其仅步兵连中装备了相当数量的大炮,还建立了独立的炮兵团,以及世界上唯一个机枪营,同时也拥有了机动能力与火力完美结合的枪骑兵师。
    再加上纵横亚的蒸汽舰队,明军的综合战斗力已称得上是东亚第一,就算是与英法开战,这两国如不从本土大规模调动远征的话,也将不是明军的对手。当然,这支明军只包括曾纪泽统辖下的东军,至于西军,人数虽然号称有十五万之众,但其真实战斗力,却只比当初的湘军有了一点的进步而已。
    至于李秀成的太平军,尽管定都封之后,太平军的数量虽然剧增,但由于地处内陆,很难再像从前那样从洋人处走私到枪炮,仅仅依靠捻军骑兵的加入,太平军此时的战斗力与当年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在这种军事格局下,李章还仍为太平军数量的优势对东军将是致命的威胁,这不但是低估了东军的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军事上的保守与落伍。
    “苏呀,你莫非忘了吗,当年的太平军有百万之众,最后难道不是被不足三十万的湘淮两军击败的吗?枪炮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放眼环球世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数的优势已不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更何,千百年来,人海战术从来就不是致胜的第一要素。”曾纪泽拍着他的肩膀,用给小学生上课的口气说道。
    “聿光,你那几本从德国购来的关于步炮联合作战的书拿来。”曾纪泽指着书架道。杜聿光从那一排厚厚的书中抽出了两本,曾纪泽将之交到了李鸿章手里,道:“这是德意志一位军事家写得关于当代战争的前沿理论,苏侯有时间可以多看一看,从这里面你一定可以找到本王此战必胜的理由。”
    李鸿章莫名其妙的被数落了一番,手捧着那两本书有点不知所措,曾纪泽却又板起了脸,用无可质疑的口吻说道:“本王心意已决,苏侯,这参湘王的奏折,你到底愿不愿意代本王执笔?”
    朝廷委任李鸿章为直隶省长的诏令尚未下达,在没有正式成为封疆大吏之时,李鸿章仍然只是吴王辖下的一名市长而已,他的仕途牢牢的掌握在曾纪泽的手中。他很清楚,这一次只要他敢说一个不字,吴王会毫不留情的翻脸,只消其几句话,便可轻松的令皇上改变主意,而自己青云直上,大殿宏图的蓝图,亦将随之烟灭。
    又到了选择的时候。十年前,他选择了投奔于曾皇门下,从而声名雀起。四年前,他又选择跟随吴王创立淮军,所以才能成为东系举足轻重的人物。而现在,他试图摆脱那种为人操纵的处境,但却发现,自己所谓的仕途,只不过是天上悬下的一根细丝,将自己高的提起,看似风光无险,但只要天上那人一松手,他便会摔个粉身碎骨。
    罢了,罢了,无论我如何的努力,终究还是逃不出他们曾家人的掌控啊。
    李鸿章心中长叹一声,挽起袖子叫道:“拿笔来。

第二百一十四章 小喜儿
      
    鸿章执笔写下了参奏湘王的折子,心中大喊无奈。x为满意,第二天朝廷委任李鸿章为直隶省长的诏命便到,曾纪泽便嘱咐他尽快准备好新的幕府班子,不日起程赶赴天津主持大局。
    济南城现下是东军的统帅部的所在地,李鸿章起程在即,自然少不了临行之前拜访一番故旧,叙些旧谊倒是其次,主要是想再打通些人脉,使自己去往直隶之后,东军中能多些声援他的人。
    郭羡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原先本是一名淮军小官,但在多次作战中都显出不凡的才能,李鸿章慧眼识人,便将他推荐给了曾纪泽。而曾纪泽对此人也颇为欣赏,便令其入黄浦军校进修,之后升迁之路一帆风顺,如今已做到了东军统帅部训导部副总长的位置。
    因曾纪泽在其辖境极力推行军政分开的政策,似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已不再掌握正规军,但平行比较一下,郭羡龄与李鸿章已应当是平级。
    “侯爷,这一杯酒羡龄敬你,祝你此番执掌直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因李鸿章有侯爵在身,郭羡龄在他面前显得矮了半截,又因自己为李鸿章推荐,多少有些感遇之恩,故态度一直十分的恭谦。
    “好,干了这杯。”李鸿章举杯饮尽。
    两壶好酒下肚,兴致渐浓,故人相聚,自免不了一番忆苦思甜。李鸿章把玩着酒杯,感慨道:“想当然我在树声的营里找到你这个宝时,你还是个不到三十岁地小伙子,转眼三五年过去了,你都做到了副训导长地位子,你没让我失望啊。”
    “羡龄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赖侯爷当年的知遇之恩,我郭羡龄这辈子都忘不了侯爷的恩德。”郭羡龄大表孝心,七分出于真心,三分却有他意。
    想这李鸿章尽管不再掌兵,便仍是吴王眼中看重的人,且其又是当今皇上的门生,有了这一层的特殊关系,李鸿章将来的仕途与地位自然是不可限量的,他郭羡龄说不定哪一天就得有求于李鸿章。
    “呵呵,来干。”李鸿章笑着默认了这一点,酒饮下,似是随意道:“我久在苏州主政,很长时间没有在吴王殿下左右效力,这一次济南会面,我发现王爷他似乎有不小的变化呀。”
    “侯爷你才发现呀。不瞒你说。王爷自从南京拥立。当上这王爷之后。那变化可是真地很大。就像此次地北伐之战。我听说朝中有不少人都反对。就算是咱们东军之中那也不是一个心思。但王爷好似着了魔一样。谁地话都不听。说打就打。而这次灭太平天国。很多人认为北伐刚罢。此时再启战端未免有些仓促。可王爷也根本不听。说句不敬地话。王爷他是越来越有点独断专行地意思了。”
    郭羡龄地话深对李鸿章地胃口。他又想起了当日吴王叫他写参人地折子那件事。同样是一开口就把话说死。根本不给人转还地余地。
    “这也难怪啊。吴王位尊而权高。处事之风与当初有所变化也是情理之中。”李鸿章也只能感叹一下。
    “不过说来也奇。侯爷你想想看。自咱淮军成军之后。王爷他有多少次做决断。都不是逆着众意而行吗。好多人认为他这件事做不成。但到最后却偏偏是成功了。你说这怪不怪。也许咱这吴王殿下就是天生地英明神武。咱这些凡夫俗也就不该想那么多。只管跟着他走就是了。”郭羡龄说出了许多东系人地心声。这也是他们对曾纪泽万分崇敬。誓死追随地原因。
    “这话就错了。为下之道。固然要对上命无条件执行。但同样也有纠正劝谏地责任。岂能事事都趋言附和。惟命是从。”李鸿章与其他人还是不同地。
    郭羡龄道:“侯爷说地咱也明白。咱们也不似侯言说地那样。凡事都惟命是从。
    这么说吧,我私下里是总结出一个规律来,凡是有关于统一华夏地大业,或是关于什么教育啊、办洋务啊这等变革方略,王爷对任何反对之声就视若无睹。除此之外,王爷还是比较纳谏的一个人。”
    李鸿章细细回想,似乎也是这么回事。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曾纪泽其实完全符合一代雄主地条件,有非凡的魄力,百折不挠的决心,在很多事上能从善如流,却又能以高出众人一筹的判断力对某些“独断专行”,集这么多的优点于一身,古往今来这样的圣主也是屈指可数的。
    只是,李鸿章的心里却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对劲,也许是曾纪泽神一般的洞察力,让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高在上,不可捉摸。对于李鸿章这样目空一切,自恃才华绝世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是相当令他难受的。
    私下谈论主公,毕竟不是一件妥当的事,郭羡龄便想
    题扯开,抬头往阁楼外一望,正对着的是济南第一楼”,郭羡龄眼睛一亮便有了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