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治世-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东军第二步兵营,及辽东军骑兵第一营、炮兵第一营已经陆续抵达釜山,那里是朝鲜的最南端,只等第一舰队回航,对日战争便可发动。
辽东军步兵第一营和新兵营八千骑兵已经抵达旅顺,正在登船返回山东,粮草方面也已经准备就绪。
半个月后,便可出兵进剿流贼
这半个月,也是赵岩造势的时刻。大明日报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准备,第一版在四月二十八正式发行。
发行面覆盖整个山东,及河南、山西、北直隶、两淮、南直隶、江南、福建、广东大小不一的部分地区。
第一期《大明日报》印刷了将近八十万份,通过赵岩在各省开设的私人驿站,进行廉价发行。
八个版面,每个版面满满的2~4页,用的全是赵岩推广的白话文,仅售5文钱一份,对于那些精英阶层来说,基本上等于免费。
《大明日报》在山东传递得最快,不仅是因为山东最近,也因为山东各城镇皆有赵岩的私人驿站。
各处驿站接到上级的指示,开始招收报童,让报童拿着报纸在大街小巷的叫卖,同时还派人将报纸免费送给当地一些有头有脸的乡绅、商人及官员。其他各省的驿站同样如此,争取将报纸尽快出手,在短期内形成影响力。
由于记者不多,第一期的报纸的一些版面内容相对较少,例如朝政的版面,很多内容都是与抵报重叠,同时也没有加以评论。
赵岩可不想报纸刚发出来,就被崇祯以‘妄议朝政’的名义禁止,那样赵岩除了和崇祯兵戈相向,没有其他选择。
不过其他的版面内容就丰富得多,例如娱乐版面,有赵岩写的《蜀山》,不过赵岩不是用本名,而是用笔名。
同时专题版面,是赵岩对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历史,以及世界格局的叙述,阐述大明在一些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人的事实。在这个版面,赵岩还将矛头指向郑芝龙,指责其垄断大明海贸,私收重税,年入数千万两(夸张说法)却无半文银钱上缴国家。
商业版也就是宣传山东的投资政策,同时公布一些山东的各种商品价格,同时赵岩还给银行做了广告。
军事板块方面,则具体抱到了辽东、朝鲜的战况,对辽东的形势不再隐瞒,反正崇祯已经对他心生忌惮,他也无需偷偷摸摸,光明正大的和崇祯争上一番辽东又能怎样?
《大明日报》一经发售,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些官员、乡绅、地主、商人、士子纷纷购买阅读,首先在山东收到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对《大明日报》的看法不一,最主要的还是白话文方面,有的人认为这样方便阅读,有的人认为太低俗。
这样的争论早在赵岩的预料之中,并未去发表任何言论,反正时间久了,人们自然习惯了。
同时在内容方面,人们对辽东、朝鲜两大战场的大捷表现得十分欢欣鼓舞,赵岩在辽东大胜后,建虏几乎不可能再进犯关内,关内百姓也能得到一个安定的环境。
在殖民方面,人们将将实现注意到了郑芝龙身上,对郑芝龙的各种议论甚嚣尘上。
“西洋人坚船利炮纵横诸洋,然我大明船只所到欧罗巴者寥寥无几,我大明若是中兴尚可,倘若大明衰败,洋人随时可犯我大明,印第安文明之下场便是前证。”
赵岩在上面的一句话,顿时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警觉。顿时附和《大明日报》中的建议,让朝廷将郑芝龙的水师取缔,将关税收为国有,并开放海禁,鼓励商人出海行商。
整个山东的官员乡绅都心知肚明,大明涉海的不仅有福建,还有赵岩。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山东的海贸规模较小,远远比不上福建,就连崇祯、杨嗣昌也是如此认为,因此并不如何重视。
因为赵岩所用于贸易的商品,大多都是自己生产,所以外地进货的量虽然较大,但也不是特别的大。同时赵岩的商船,与福建相比的确是少得可怜。
报纸陆续在北直隶、山西、河南、两淮、南直隶、江南、广东等地发行,时间延后不一,随着赵岩的私人驿站一路传播。
同时宣传部还派出了三百多名记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分布于各省,进行不同方面的跟踪报道。
第二期报纸很快出炉,第二版的军事版面,依旧是报道辽东与朝鲜,分别对胜利士兵和俘虏进行采访,更是对多尔衮进行了采访。
被押送到工地上修路的多尔衮难得吃上了一顿饱饭,面对记者的采访,但记者问他为何要逃离朝鲜时,他带着哭腔说道:“都是多铎那个混蛋,派了信使和本王说明军已经把鸭绿江堵死了,而且代善和豪格都死了……”
专题版面,则是对陈钟盛的报道,力挺陈钟盛的各项改革方案。
第二天,第二份报纸就立马送了出去。每天一份,从不间断,皆用马车在驿站间不断传递。
从第三天起,终于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评论版上也有内容出现了。
凡是想要评论,或者对评论进行反驳的,都可以寄信到‘济民客栈’,筛选中刊登到评论版上。
其实最有看点的地方,就是评论版。因为人们时常会因为意见不合,在评论版上爆发骂战,非常符合世人的爱看热闹的心态。
赵岩会以公开身份,对这些评论进行一些回复,让他的声音传递出去,让人对他少些陌生。
大明各地精英阶层,迅速接受了这种每天都有的报纸。他们处于社会中上层,对于政治、军事等等非常敏感,然而在这个信息塞闭的年代,信息传递得很慢,却不全面。
而《大明日报》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问题,虽然并不能像未来的时代那般当天的新闻第二天就能刊印发行,然而《大民日报》胜在信息全面,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售价很低。
大明日报天天发行,影响力飞速的扩大。由于赵岩让驿站到处给当地的乡绅、官员、书院免费赠送,影响力不暴涨实在没道理。
《大明日报》的那句宣传语:不出户,知天下。迅速的传遍整个大明有发行此报的的各省。
在销售方面,除了报童在街上叫卖,有些想要长期阅读的还可以整月订阅,有人专门送报。
这些销售方案,都很好的在各个驿站执行了下去。
崇祯自然不会对《大明日报》熟视无睹,第一期的《大明日报》刚发出来第三天,就送到了崇祯的面前。
崇祯对山东方面的情况非常敏感,锦衣卫盯得也很紧。锦衣卫在济南、济宁等重要城市都有常年驻守人员。
第一版的内容,实在找不出什么让崇祯发飙的地方,只是对这报纸的名字很是不爽,不过报纸上有郑重申明:本报乃为民营机构,意在天下士子皆能收听天子圣意,天下百姓皆能上达天听,故名《大明日报》。
第一版的专题引起了崇祯的高度注意,统御万方,振兴朱家王朝,乃是崇祯追求的至高理想。
一时间崇祯又想起了赵岩曾经对他的建议——抄家把那些盐商,以及郑芝龙给抄了,那朝廷的财政全都一下解决了。
只不过崇祯也就是想想,并不符合实际,就算他是皇帝,也动不了郑芝龙,人家随时可以流亡海上,到时候又成为东南祸患,实在太过冒险。
崇祯一时半会还未意识到报纸的巨大威力,也就放任自流,而且每天起床,必然让太监把买来的报纸呈上给他阅读。
随着赵岩派出的记者陆续进入状态,很多地方上的事件也在报纸上曝光了出来,这对于崇祯来说很重要。
虽然崇祯手上有锦衣卫,然而锦衣卫也是**机关,工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积极,崇祯很多时候对地方的情况两眼摸黑。
而《大明日报》提供了一个让崇祯知晓外面世界的窗口。
从第一期,到后面几期的内容都很中规中矩,就算是指责,也不会指责朝廷,也只是指责某些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军事版面上,也陆续出现了与流贼作战的情况。
这是崇祯每天第一个看的地方,就是军事版。因为他发现,战地记者的报道,和地方官员传回的奏章内容很多时候诧异巨大。而且这些报道中,往往都附带着许多对百姓的采访,这常常让崇祯震怒异常,甚至有个知县因为瞒报,被崇祯下令问斩。
崇祯看到的战地报道,全都是战地记者在骑兵的保护下在作战区域所采访到的,地方官员渐渐明白,这些记者不是好东西。
然而这些记者可不是像后世的记者那般想扁就扁的,个个战地记者身边都有骑兵保护,地方官员根本无法对付。
《大明日报》渐渐进入佳境,五月初一,作战各营已经在黄县集结完毕,赵岩用《大明日报》造势的行动也随之开始。
——————
第二更
' '
第一百三十四章:招抚刘国能
第一百三十四章:招抚刘国能
崇祯对赵岩的封赏也下来了,给赵岩加封了一个太子少师,又是一个虚职,赵岩不禁无语万分,又对崇祯的行为感到汗颜。
上次崇祯可给他封了个太子少保,这次又给他封个太子少师,若是再封个太子少傅,那‘三孤’可让他全占齐了。
虽然朝廷的封赏对于赵岩来说可有可无,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赵岩已经决定要在名望上彻底镇压崇祯,要是有个爵位那自然就更好了。
……
五月初二《大明日报》的军事版面上,出现了一篇赵岩以公开姓名发表的文章。
赵岩在文章中言道,辽东战局已定,建虏元气大伤,暂无法进犯关内,然建虏乃是手足之疾,流贼放为心腹之疾,然之前先征讨建虏,乃因其疾已危害心腹,不得不征讨之。现今建虏已无法进犯关内,流贼方为首害。
观去年入冬至今流贼进展,洪享九领朝廷五百万两军费,却毫无进展,还让流贼再度扩散到了湖广、河南,让他八年时的进剿功亏一篑,实为无能之辈。本将军今欲征之,择日即向圣上请旨出兵。
赵岩在报纸上大骂洪承畴无能,细数数条无能之证,可谓是彪悍之极。洪承畴这老王八,去年算是和赵岩结下了梁子,赵岩岂能不喷之而后快?
同时赵岩写了道请求出兵的奏章发到了京师,同不同意崇祯看着办,不同意赵岩也一样出兵进剿。
人口问题已经无比严峻,不弄到足够的人口,登莱的工厂是不用开了,更别提海外殖民的事。
这封奏章中,还有赵岩对《大明日报》的报告,向崇祯言道:臣之以兴办报纸,意在令天下之人聆听圣意,百姓之疾苦能上达天听。前几期试办,成效较为良好。臣以派记者前往京师,望陛下可接受采访,以让天子之意传遍万方。
五月初三,赵岩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京师。
崇祯接到奏章,愣了许久,杨嗣昌看到这奏章,也愣了。
两人之所以发愣,全因为赵岩不按常理出牌,按理说赵岩要在辽东对付建虏,且有三年之期限,这家伙竟还要抽调兵马进剿流贼。
“陛下,此子既然想要出兵进剿流贼,何不允之?”杨嗣昌突然脸上露出一股阴险的笑容对崇祯说道。
“杨爱卿何出此言,若让此子再进剿流贼,那他岂不是让他扬名天下?”崇祯对这方面很警惕。
“陛下,此子已在辽东、朝鲜与建虏大战数场,所耗钱粮必然颇多,此番再让他进剿流贼,岂不是又能耗其钱粮?”杨嗣昌夸夸其谈道:“久战必疲,好战必亡,昔日暴秦终年为战,最后又是如何下场?此乃恒古之至理也,他若要战,陛下大可任其出战,时日一久,必然衰败。”
“陛下不仅要准其进剿流贼,等他打完了建虏,再让他打蒙古,蒙古打完了,陛下还可令其出征漠北,以山东一省之力,连番大战之下,其结果可想而知。”
“爱卿此言有理,此言有理。”崇祯脸上闪过喜悦之意,拍手称赞道,“好,既然他要战,朕就让他战。”
崇祯说着,直接在赵岩的奏章上写了个‘准’字。
杨嗣昌和崇祯之所以同意赵岩进剿流贼,是想疲惫赵岩的实力,之所以他们还保留着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种很原始的状态。
中国的战争,除了秦、汉、唐、宋、明这些时段有个别专业化的军队外,其他的军队大多都是那种组织松散、兵员庞大,完全不专业的战争方式。
而且往往作战双方都是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不仅战斗力不强,而且还投入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运输粮食更要庞大的人力来维持,对社会的生产破坏非常大,所以经常打到缺粮,而且经历几次大败,国力便会迅速的衰败下去。例如隋代的军队就是如此,几次庞大的对外战争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