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于是……”杨华伸手紧了紧面皮。
“于是,李纲罢相。”吴敏苦笑:“可李纲一走,问题更严重了。”
吴敏说,因为建炎朝财政吃紧,因此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被停止。这让朝野清流大感失望,认为赵构有投降金人的打算。
清流们当初之所以没有发生变乱,那是因为有李纲在,有李纲,大家都能看到恢复河北,接回太上的希望。
可现在李纲一被罢免,所有地不满都爆发出来。愤怒的太学士陈东抬着棺材去闯宫,直接挑战赵构地权威,大声疾呼:“欲复中原,以定大计,非用李纲不可!”
不但如此,陈东甚至给赵构来了一句:“日后太上归来,不知何以自处?”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捣乱份子出现了。太学士欧阳澈也不知道脑筋出了什么问题,他本是李纲的人,李纲下台后,欧阳澈胸中地怒火化做一腔戾气,上书斥责赵构贪花好色,是个无道昏君。
赵构的性能力本就有问题,欧阳澈这一席话点中了他地死穴。
不管是陈东还是欧阳澈,这两个人都代表着士林和天下的舆论,他们已经开始**裸地怀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兵马大元帅,想要的是赵构立即带着兵马收复河北失地,接回太上皇帝。至于皇位最后落到谁头上,那得由太上来定。这才符合封建伦理,这才符合士林的道德观。
现在的赵构虽然麾下有二十万之众,但嫡系部队并没多少。大家之所以跑南京来,不过是来领工资,找饭吃的。一旦钱粮不继,这些人未必听话。
赵构很是头疼,可是李纲已经教会了他该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字,杀!
于是,陈东和欧阳澈就不得不死了。
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已经彻底变成了历史。
“因为河北、京畿局势混乱,人心不稳。河北即将大变。”吴敏微笑着说:“将军西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河北又出什么事了?”杨华忙问。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天下乱了
敏道:“河北现在已经乱成一团,有金兵,有僭王也有地方叛军。”
杨华摸了摸胡须:“杨华也有所耳闻,却不甚详细,吴大人说来听听。”
吴敏苦笑:“这事还得从靖康一年,河北民间尚武之风盛行,地方武装数目庞大,有十多万乡军。本来,靖康朝时,钦宗皇帝命河北招抚使张所前去节制各方军马按视祖宗陵寝。张所大人素有威望,一封书信过去便招募了十七万军马,手下大将王彦等十一将皆一时豪杰。赵构称帝之后也对他诸多笼络,提拔张所为兵部员外郎,可说是前程似锦。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大人犯了个糊涂,他上书为李纲说情,请留李纲。犯了赵构的忌讳,便被罢免去一切职务,押送广南管制。”
杨华点点头:“张所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此人是靖康年的老臣。赵构新朝新气象,钦宗皇帝的旧人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的。可叹他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替李相说情。”
吴敏接着道:“张所罢免后,河北各地官员、民间乡勇俱是不服。有张所在,地方武装豪绅好歹还听话,现在张所一走,赵构的军队又大量南撤。河北现在是三不管地带,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立时就乱了起来。”
杨华插嘴道:“河北局势我大概知道些,宋金大战期间朝廷募集的军士勾留不去,赵构又没办法收拾,这么多人积聚在一起,不乱才怪。杀官毁城,抢劫辎重,甚至割据一方也是寻常。不但河北,连东南也乱了起来。”
“吴大人大概还不知道,东南那边也闹腾得厉害,就在李相被罢免后,杭州叛将陈通袭击提点刑狱周各的大营,杀了周各。杭州的混乱开始扩大,次日,乱军赵万率军攻破常州,杀死常州知府何'。”
“同时,楚州也乱了,宝应县孙琦反叛。而从真定南撤的守军也叛乱了,攻进池州。”
“权州军校杜彦占据城池,杀池州知州赵野。并乘乱攻击寿春。”
“青州军南撤之后突然哗变。吴大人,我说得可对?”
吴敏越听越惊讶。最后才叹息一声:“这些我也是在看了邸报才知道一个大概。想不到将军远在河东。却也一清二楚。”
杨华微微一笑。他手下地军统司可不是吃干饭地。这一年多来。军统司地工作总算理顺了。终于能给自己提供一些有用地信息:“东南地事情我们且不去说他。说说河北吧。”河北是河东地近邻。河北地一举一动无不关系到杨华集团地生死存亡。断断大意不得。
吴敏一点头:“杨将军。且说那张所离职南下之后。河北招抚司地军队就交给统制官王彦节制。现在大军正驻扎在北京。因为有张所大人地威名在。各路义军齐聚。有四万之众。号称十万。对金采取咄咄逼人地攻击态势。可是。王彦将军手下部队地战斗力极差。有战斗力地军队不过是当初过河时地七千人马。失败在所难免。而就在这个时候。张邦昌被杀地消息传到了金国。这必然激怒金国上层。必将引来女真大军地报复。现在。我大宋人心混乱。只怕还真不是女真人地对手了。”说到这里。吴敏有些黯然。
“你地意思是……”杨华也在沉吟。
吴敏:“如果我猜得不错。赵构应该马上会迁都。以避开金人地锋芒。现在。女真人地主要目标是杀张邦昌地赵构。将军大可放心西进经略关中。不用担心女真或者赵构前来河东。我估计。这场战争很快就会在秋后开始。至少在明年春天之前不会结束。”
杨华“哈哈!”大笑着站起来。恭身施礼:“吴大人一席话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杨华佩服!”他这一站起来。铠甲上地雨水纷纷落下。在空中闪烁不定。
吴敏慌忙站起来,回礼道:“杨将军多礼了,吴敏也不过是多知道一些事情,略做分析才得出这个结论。”
“哈哈,我的关中,全仰仗吴大人了。”杨华一把扶住吴敏:“吴大人,其他的话咱就不多说了。随我去见陛下,我朝正缺一个总领国内政务的宰相,大人当是不二人选。”
听到杨华的许诺,吴敏心中一喜,却又暗自叹气。说起来,他同天承帝赵楷也算是个大仇人了,当初若不是自己同何罐一道喝退皇城司的兵马,扶靖康帝赵桓上位,只怕那赵楷早就做了大宋皇帝。
这次前来山西,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初,吴敏被李邦彦、白时中等人弹劾,被免去宰相一职后,一
东山再起。本来,李纲再次被起复为相之后,也有:荐吴敏入中枢。接到李纲地信后,他这才匆忙赶到应天府。可刚到南京没几天,李纲就被罢免。吴敏再次为相的事情自然按下不表。
吴敏是李纲地政治盟友,本身的政治眼光也异常犀利。虽然说像李纲这样地政治人物三起三落也属平常,可吴敏略一分析就知道其中的厉害。李纲这次玩过火了,居然直接挑战赵构地皇权,只要有赵构在一天,李纲已经吴敏就没有作官的可能。
皇权如天,这是个政治禁区,任何人只要一涉足其中,政治生命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吴敏本身就是个功心热切之人,一个典型的北宋官僚,否则当初也不会此热中于搞宫廷政变。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吴敏当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但在南宋时,见主和派势大,又摇身一变成了主和派的干将。
可以说,此人习惯妥协,习惯变通,在政治斗争中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既然建炎朝这边没有机会,吴敏将将目光落到了太原。
太原现在地小兵寡,无论怎么看都好象没什么前途的样子。可是,吴敏对河东军战斗力量认识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文人,当初在东京他也是见识过杨华厉害的。而杨华和吴敏一样,是靖康帝的心腹,同自己算是一个阵营里的人。
也许,来投奔杨华,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听杨华许诺让自己做首辅,吴敏心中一惊,他没想到杨华的权势居然大得这等程度,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做宰相。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在杨华的心目中他吴敏也算是自己人,将来也可一展胸中抱负。
“关中的事将来还得请吴大人受累跑一趟。”杨华心情很好,一边挽着吴敏的手朝凉棚外走去,一边笑着说:“马上就要秋收,我拟向天子启奏,保你为秦凤路宣抚使,入关节制关中西军。
”
吴敏心中欢喜,道:“入关之时,最好能带上几位前西军的将领。”
“这一点我也考虑过。”杨华点点头:“随你前去的的人选我刚才考虑过,赵子清肯定是要去的。”
“赵子清是西军老将,他能去自然最好不过。”
“种冽也要去。”
“老种的儿子也在你这里?”吴敏有些惊喜。
杨华笑道:“当初我派关群去东京时,本就是为吊老种相公的。开封解围之后,种冽扶棺还乡,无奈路遇歹徒,只得改道太原。现在,老种相公的灵柩还停在我太原,到时候吴大人可携老种的灵柩去陕西老家安葬。”
“妙!”吴敏击节叫好:“原来杨将军早有安排,若有老种的灵柩在,看关中西军谁敢作乱?”
杨华一笑,暗道:老种的灵柩我从去年开始就在打主意了,关中,老子是觊觎已久了。
不过,在吴敏面前杨华还是不敢太过狂妄,毕竟这家伙是自己的老上司。他故意装着客气的样子说:“关中西军兵多将多,我要尽收三秦之地,只怕没那么容易。”
见杨华等人走了出来,那队还坐在地上的天武军阵中站起一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将领,快步跑到杨华面前:“禀将军,我天武军太岳军休息完毕,请指示。”
杨华这才想起自己竟忘了让这一营军士卒避雨,他一挥手,“叫他们都起来,起程回营!”
“是!”
那个将领快不跑回阵前,大声下令:“起!”
一千士兵同时“哗啦!”一声站起来,泥水飞溅,水珠乱滚。
暴雨之后,太阳又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灿烂的阳光下,铠甲闪亮,水气中,一条彩虹在人群中升起。
整齐的脚步声响起,金光闪闪的部队如豆腐块一样向前推进。
“好!”一众从东京来河东的官吏们大声喝彩,其中有一个三十六七岁的高挑女子叫得最响。
吴敏:“有此铁军,关中定是将军囊中之物。”
“我并不打算派太多军队去关中。”杨华不顾吴敏脸上的惊讶表情,又看了一眼那个中年女子:“那人是谁?”
吴敏:“赵明诚的夫人李清照,对了,赵明诚现在是天承朝的参知政事。”
老实说看到李清照杨华有些失望,这个女词人长相普通,年纪也大。不过,身材倒也不错,个子挺高,腰也纤细。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三章 工资
政事堂。
天承朝的中枢位于前太原知府衙门的一处四合院,新朝草创,一切从简。虽然屋顶上的麦草换成了制造司所烧制的青瓦,不至于大风一起,便卷起三层茅。但屋中的摆设却十分简陋,只一张长得惊人的炕,炕上搭着几条矮几。
现在是秋末,火炕暂时还用不上,但天承朝的宰相们还是习惯盘膝坐在炕上拉些家常。
已经是九月上旬,天气热得厉害,又是一连两个月没下雨。新任政事堂掌印,天承朝首席宰辅吴敏掏出张汗巾抹了抹额上的汗珠,听着院中大树上如雨的鸣蝉,回忆了一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接连的大旱让人揪心,听张孝纯说,秋收已经接近尾声,地里的收场大概只有往年的三成,留下种子粮,根本就没剩几个。看样子,天承朝再不找出路,财政危机已不可避免。
做为帝国的首辅,这种统合各方资源,到处裱糊,拾遗补缺的工作自然是他的本分。可想了半天,吴敏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即将到来的饥荒。
虽然这个工作干得头疼,但他心中还是极高兴的。来太原已经快三个月了,精神也好起来,身体也壮实了许多。
吴敏还记得自己被杨华引着去晋见天承帝的时候,皇帝浑身哆嗦的样子。靖康初年,吴敏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强硬的,加上又是赵楷的死对头。现在,天承帝和吴敏仇人相见,自然是分外眼红。
不过,看得出来,皇帝也拿杨华没任何办法。杨华说一,他不敢说二。吴敏当这个宰相他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同意。
进了政事堂之后,吴敏干起工作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在政事堂中,张孝纯以前不过是一个知府,虽然能力不错,但眼光格局太小,处理起政务来还略显毛躁;至于王孝迪,他早被靖康年来的血雨腥风式的政治斗争给吓坏了,根本就不理事,安心在政事堂中做一个摆设,一遇到事,只说“知道了,转给吴相审核吧!”;而对于天承帝地心腹赵明诚,吴敏内心是异常鄙夷的。这就是一个花花公子,老派文人,成天只知道玩骨董,谈***,政治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