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觉醒-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员992人:
鸟铳256支,鸟铳手256人;
重战车64辆;
大将军炮32门,炮手160人;
后膛子母铳长径炮64门,炮手192人;
轻战车64辆;
虎蹲炮128门,炮手256人;
火箭战车64辆;操作手128人;
下辖三个军团,军团人数3799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539人;
战斗员3260人:
斥侯骑兵120人:轻皮甲,强弓一张,箭三十支;
火枪斥侯100人:轻皮甲,骑射燧发枪一把;
跳荡骑兵480人:轻皮甲,鸟铳一把,马刀一把;
骠骑兵800人:缀铁皮甲,臂张弩一张,矢二十发,马刀一把;
突击骑兵800人:铁甲,三眼铳两把,马刀一把;
骑兵权勇队960人,预备队;
合计人数13801人,战马10800匹,驮骡2500匹
骁武军编制:
师指挥部及辎重部队1120人;
师直属骑兵部队1468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208人;
战斗员1260人:
斥侯骑兵120人:轻皮甲,强弓一张,箭三十支;
火枪斥侯100人:轻皮甲,骑射燧发枪一把;
跳荡骑兵240人:轻皮甲,鸟铳一把,马刀一把;
骠骑兵400人:缀铁皮甲,臂张弩一张,矢二十发,马刀一把;
突击骑兵400人:铁甲,三眼铳两把,马刀一把;
下辖三个军团,军团人数438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932人;
战斗员3456人:
刀牌兵480人:铁甲,橹盾,朴刀,八尺长枪各一;
强弩兵640人:布甲,神臂弓一张,矢三十发,腰刀一把;
弓箭手640人:布甲,强弓一张,箭五十支,腰刀一把;
长枪手640人:皮甲,丈二长枪一柄;
鸟铳手320人:布甲,鸟铳一支,腰刀一把;
重战车64辆;
大将军炮32门,炮手160人;
后膛子母铳长径炮64门,炮手192人;
轻战车64辆;
虎蹲炮128门,炮手256人;
火箭战车64辆;操作手128人;
合计人数15752人,战马1600匹,驮骡2000匹
外籍朝鲜兵团编制
下编10旅(两个为预备队),兵团总部560人(含卫队)
旅:4个团,外加军官30人,杂役工匠50人,直属部队1024人,共9944人
团:4个营,外加军官17人,杂役工匠33人,2210人
营:5个卒,外加军官10人,杂役工匠25人,540人
卒:10个两,外加军官1人,101人
两:2个伍,10人
伍:一名鸟铳手(伍长)、两名掷矛兵、一名白刃格斗兵、一名长矛手,5人
地名详解(不断更新)
大陆:
亚细亚洲:亚洲
欧罗巴州:欧洲
利未亚洲:非洲
墨瓦腊泥加洲:澳大利亚
新大陆:美洲
海洋:
大明海:明帝国本土领海,相当于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北海:又名鲸海,今日本海
小东洋: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的海域
东南洋:三大群岛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包括珊瑚海和斐济海
大东洋:除上述外的太平洋海域
小西洋:马达加斯加岛以北的印度洋海域
西南洋:马达加斯加岛以南的印度洋海域
利未亚海:几内亚湾及赤道以南的大西洋海域
大西洋:赤道以北的大西洋海域
北冰海:今北冰洋
界海:环南极大陆海域
海峡和岛屿:
景宏海峡:今白令海峡,因王景宏首次穿越而得名
北钥群岛:今马德拉群岛,按《里斯本条约》归明帝国所有
蛮达加卡岛:今马达加斯加岛
城市:
西京:今纽约
阿力山达:今埃及亚历山大港
满剌加:今马六甲
真实时空中的明帝国海外贸易
'绿影蓝刀':这是蓝刀非常欣赏的一篇论文,也可以说它所提出的思想和提供的资料对《帝国的觉醒》影响非常之大。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可是现在……却只能在梦中重新来过——
PS:从作者的用词来看,似乎和蓝刀一样有点小小的“帝国情结”啊,呵呵~~
明帝国的海外贸易——孕育生机的开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姬水寒
1573年6月中旬,一件在当时的菲律宾土著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于今天被正式载入史册。两艘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这就是被称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首航。至此,马尼拉确立了它作为中介港的地位,由西班牙人经营着明帝国与美洲的贸易,他们从帝国的商人那里获取丝、絹、瓷等高级奢侈品,并将之转口到美洲以换取白银,再将这些白银作为支付给明帝国商人的硬通货。这条航线利益巨大,西班牙王室本在1579年王家法令中承诺给予新西班牙、秘鲁和危地马拉的所有西班牙商人通航权,但很快地,王室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大量的西班牙商人被吸引到这条航线上来,白银流量以每年一倍的数量增长,到1597年便达到了创记录的375吨。西班牙人深感忧虑,1587年一名忠诚的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谈到:“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都被中国商人运走。”菲律宾总督于1597年复述了这一事实。次年,马尼拉大主教再次向西班牙国王做出汇报:“每年从新西班牙运来的一百万银币全都违返陛下的命令,落入中国异教徒的手中。”王室并非袖手旁观,1593年时王家禁令已被颁布,西班牙王室力图以此限制白银的流出,并将此条航线交由王室专营,但作用有限,西班牙商人不顾禁令以走私的形式予以回应,白银以平均每年80~125吨的数量继续流入明帝国。
大规模贸易的倾向并非始于今日,隆庆元年海禁大开前早有人冒险涉足,但明帝国与美洲的间接贸易确由西班牙人开启。自此以后,帝国的商人被巨大的利润吸引到东南亚,数万人集中在吕宋,带去丝织品、棉织品、瓷器、茶叶、布匹、锦段、丝绒等商品,换回自美洲运来的白银。福建晋江人李廷机曾谈到:“弟生长海陬,少时尝见海禁甚严,及倭讧后,始弛禁。民得明往,而稍收其税以饷兵,自是波恬,或言弛禁之便,盖以贫民籍以为生,冒禁阴通,为患滋大,而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提到:“东洋吕宋,地无它产,夷人悉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它携来,即有货亦无几。”从帝国本土来到这里的海船技术先进,每艘造价仅千余两白银,而所获每每过万,财富的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帝国的官员、将领大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南方利益集团。
【注:本篇中所有度量衡皆已换算为十进制】
因为大部分属走私贸易,得到一个确切的数据绝不可能,但一个简单的推导可以说明,100~125吨白银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因为当时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运量达到了150吨,根据当时的航海资料和西班牙官员的信件可以得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作为支付给帝国商人的货币而运走,如果排除这个唯一可能的解释,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那些白银的去向。万历十年,棉价每匹0。3两白银,绢价每匹0。7两白银,按照每匹最低获利十倍的价格计算,历年自帝国输出的商品根本无法统计,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很显然,这样高的价格优势只能出自一种情况:规模化生产。
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证明,帝国充分参与了这场由西班牙发起的美洲掠夺运动,并且从中受益良多。据估算,作为明帝国纺织业支柱的江南地区17世纪初产棉布已达2500万~3000万匹,丝织品70~100万匹,然而如此之高的产量仍然因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而导致价格持续攀升,巨大的利润刺激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至中清时棉布可年产8000万匹,丝织品600~800万匹。不仅从业人数急剧增加,技术上也出现了新型的机种,值得注意的是,纺纱的工作效率远远落后于织布,使纺车成为技术进步的瓶颈,虽然后来出现了足踏多锭纺车,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生产技术前进的动力只有一个:市场需求。究其根本,阻碍中国发生技术革命的最大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流入的资本虽然数额巨大,但相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仍然显得过于乏力,中国的市场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仍然太狭小,如果中国的商品输出能够持续增长,迫使全世界持续地以白银甚至黄金作为硬通货支付给中国,那么中国将自发地兴起工业革命。
世界并非没有给中国机会,相反…中国曾经以庞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赢得了白银的大量流入,它曾理所当然地将以一个伟大帝国的姿态继续君临东方,可这一切都因为明帝国的灭亡而光芒黯淡。如果所谓的“康乾盛世”能够称之为盛世,那么我们要将因无效的人口增长和无效的土地获得而抵消的资本集中称之为什么呢?集中的资本、与资本数量相对应的人口、庞大的市场需求,我相信它们三者可以成为技术革命的支柱,很显然,明帝国的灭亡使我们离它们越来越远,并最终于1840年堕入深渊。例如,根据当时的资料统计,福建省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其本省人口的一半,另一半人必须自谋出路,于是他们选择了海洋。另一方面,帝国政府无力组织农民垦荒,它也没有能力将流动的农民限制在土地上,这最终导致了它的败亡,但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我们本应欣喜地看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而导致的人口限制迟迟没有出现,1911年的革命者们却惊恐地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农村人口过于庞大,城市被无数贫穷的乡村包围,传统工业中最先进的部分已经破产,四处是一片萧条的景象。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和清廷的专横造就了4亿人口,但这样的人口增长毫无效率,他们只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无助于国民经济内涵的转变,谁告诉你们美洲财富的流量可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而增长?诚然,我的假设倾向于将可能当作必然,它也确实滑翔在一根钢丝线上。那就是一个颇为软弱的帝国政府,它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无力将农民禁锢于土地之上。但请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明帝国的人口增长率远比它的后继者来得低。这其中存在三个因素:美洲作物此时尚未大量种植,限制了人口的直接增长;频繁的天灾和弱化的帝国政府管理体制,共同导致了流民的增加以及开垦荒地的效率低下;美洲白银流入而改变的农业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抵消了一部分。
有一种说法是棉桑导致人口激增,曾雄生在它的<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与圈地运动之比较>一文中论述到:“据明万历年间归安人孙铨的估计,蚕桑生产和水稻生产两者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比例为100:5,棉花也需要比高粱多一倍以上的劳力,于是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必然导致中国农村人口的增加。因此,种桑种棉面积的增加,就意味着对劳力的需求加大,也就是说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必然导致了农村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可事实并非如此,栽种水稻与栽种棉桑不仅在劳动时间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劳动力也完全不同,后两者的主要劳动力是老弱妇嬬,在无棉桑可种的情况下他们显得多余,在这时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甚至为家庭挣得了额外的收入,所以棉桑导致人口激增的说法言过其实。我无意忽略它们的影响,但我同样注意到了,帝国市场自动地通过外部输入大米的方式缓解了这个矛盾。盲目地限制棉桑并不可取,由于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无法紧跟丝棉价格的上涨,平易这种价格差距,从外部输入大米是一条必要的途径,它们主要来自东南亚,通过以物以物的方式获得,“暹罗米”便在这一时期为人所知。清帝国出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降低与自明帝国开始的美洲白银的流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先前我们谈到,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帝国南方的农民将稻田改种桑树,北方的农民将粮田改种棉花,粮食产量的下降于是成为必然,田地被分割成碎片,以前用作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工具不再具备使用的价值,劳动生产率开始下降。明帝国可以通过大量兼并田产的方式加以弥补,但在清帝国这种方式却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