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32部分

大官人-第132部分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开藏的大门;郑老爷独自一人进去;转身便将大门上了锁;然后才颤巍巍的一级一级上楼。

    上到二楼;郑老爷来到一个书柜前;费劲的辨认良久;方将角落的一本书抽出来;把手使劲伸进;掏摸了半天;突然听到‘咯楞楞;的动静响起;靠墙的一个大书架竟缓缓滑出了一尺;露出个黑黢黢的小门;飕飕透着阴风。

    从战乱年代过来的大家族;都喜欢挖逃生密道;郑家随时都能遭到灭顶之灾;自然更是不遗余力。郑老爷跨了进去;将一个门环样的东西扭了一圈;那大书架便已轧轧地滑回原处……

    变戏法似的;郑老爷手里多了盏气死风灯;他借着灯光慢慢前行;只见里边道路更是繁复;七拐八弯;到处是路。这叫八卦**阵;除一条可走通外;其余的条条不通;可见花了多少心思。

    也不知走了多久;老爷看到前面有亮光扇动;便学了几声蛐蛐叫;那边也回了几声。不一会儿;便见一人匆匆过来迎接;竟然是郑教谕。

    “大伯来的这么快。”郑教谕去搀扶郑老爷;郑棠却甩开他的手;不让他碰自己;冷笑道:“你们学曹操挟天令诸侯;我不得乖乖过来?”

    “大伯若是生气;回头家法伺候就是……”郑教谕厚颜道:“不过现在;还是别让陛下久等了……”

    “哼……”郑老爷怒哼一声道:“千古罪人”他没有说主语;也不知道具体所指……

    嘴上这样说;但郑老爷是不肯亏了君臣之礼的;赶紧整整衣冠上前;来到紫面大汉把守的一间密室内。

    紫面大汉侧身让郑棠进去;却把郑教谕挡在外面道:“主人要单独和老爷谈谈。”

    “唉。”郑教谕只好在外面候着。

    虽然是地下密室;但很是宽敞;建文打坐在个蒲团上;面前一盏油灯;橘色的灯光如豆;一炉檀香;奶色的香烟袅袅……

    建文在闭目念经;郑老爷跪听了一会儿;发现是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哆、毗迦兰帝枳多迦利、娑婆诃……”

    听着建文念经;郑老爷不禁有些出神;袅袅白烟中;他回想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建文年间……

    建文帝名叫朱允炕;是太祖皇帝之孙。为了维护嫡长继承制;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在太朱标早亡后;太祖按照继承原则;立允炕为皇太孙。之后太祖召集天下名儒;悉心教导允炕;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不类凡人;但一生也是犯错不断;尤其是在对读书人的认识上;始终是稀里糊涂。他切身体会过儒生治国的无能;因此才会停科举达十年之久;却仍难免仰视读书人;将白纸一样的继承人交给一帮儒生教导。

    太孙的老师齐泰、黄澄、方孝孺等人;人品学识都是非凡的;但这些满腹经纶的学究;大都没有行政经验;更不要说斗争经验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无不符合圣人之言;也充满了一厢情愿……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人就是处理日常问题都勉为其难;更别说复杂险恶的国政大计了。

    而且……好人从来不会是好皇上;这是反复验证了千年的真理。而允炕偏偏继承了他父亲温良的品性;完全不类太祖皇帝。于是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共同作用下;年轻的太孙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从心底就不认同祖父那些残酷的政策;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圣人所说的‘仁政;。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同年允炕登极;次年改元建文;号为建文皇帝;时年二十一岁。而彼时;他的众多叔叔大都年富力强;手握大军于四方;对这个文弱的侄虎视眈眈……从当太孙起;建文帝就莫大的危机感;他十分害怕叔叔们伤害自己;如今终于当上皇帝;他迫不及待的要改变这种局面;便将黄澄、齐泰、方孝孺等人;都提拔为翰林学士;共参国政……从此;国策的制定和执行;便尽由这三人掌控;他们成了实际上的相国。之所以没有相国之名;不过是因为太祖将‘不许立宰相;的命令;写进了祖训丨里……

    于是;一个毫无经验、充满了理想色彩;却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年轻皇帝;和几个道德高尚的书呆;开始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低能表演……打个很恰当的比喻;就好比后世玩斗地主;地主手里抓着两个炸弹带大小王;却硬生生把自己玩死;绝非常人之所能。

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七章 儒生误国

    read_content_up;

    有道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其实此话是书生之言,不足为训不信你细数上下两千年,看看有多少不得民心却得天下的帝国……强秦、北魏、北齐、辽金、蒙元、满清……几乎有一半的朝代不得民心得天下,所以儒生之言听不得,不然非给坑死不可,譬如黄澄之于建文君。

    建文帝在位的短短几年时间,取消了太祖那些残酷的刑罚、大力减免天下田租,而且还裁军、缩减开支,以减轻百姓负担。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就是均江浙田赋。江浙重税向来是天下数倍,建文帝认为不公,悉予减免。这样的皇帝自然会得到臣民的真心拥戴和喜爱,尤其是在经过太祖朝的严刑峻法后,文官和百姓都称他是难得一见的仁君,甚至将之与宋仁宗相比……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他却得罪了勋贵和藩王,而这两者,掌握着大明朝的军事力量……

    勋贵武将恨他一味的偏向文官,偏听儒生们的建议,拼命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却裁军、压制武人,使开国勋贵孙们的地位骤降。这主要是方孝孺对朝廷机构的改制带来的。首先,他将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个侍中之职,这使得六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接着又大大提高国监、翰林院和詹事府的编制和地位。这样做的目地分别是,加强对预备官员的儒家教育,提高翰林学士……也就是他们本身,在朝廷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加强对帝国继承人的教育和训练,使得以后的帝王更加听从文官的话。

    还有各种对朝廷机构的改革,说白了就一句话,加强文官之治,以削弱将军们和藩王们的权势。这让武将们怨声载道,为未来与燕王的交锋中,朝廷军队出工不出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当然,单独惹到武将也没什么,毕竟大明朝桀骜不驯的悍武将,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剩下的耿炳文、宋忠之流,都是些敢怒不敢言的窝囊废,更不敢造他这个皇帝的反。

    但同时,年轻的皇帝和他的书呆师傅们,又把藩王得罪狠了……

    太祖皇帝是雄主,却也是父亲,儿们手心手背都是肉,自然想让每一个儿都过得好,他将九个皇封在边境,命其练兵备边,又将十几个儿封在全国各地,他生前对允炕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

    允炕心中却别有滋味,接话道:“敌国入侵,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由谁来对付?”

    太祖默然良久才问了句:“你怎么看?”

    “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允炕的答案显然是早就想好的,更显然的是,在他当储君时,就已经对那些强悍不逊的叔叔们充满了戒心,而有了长盘的打算。

    可惜,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操切鲁莽,错上加错,生生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

    齐泰黄澄乃一等一的忠臣,却缺乏韬略更无计谋,根本无法担当攸关国本的削藩重任,尤其是黄澄,绝对是朱棣的天字一号大功臣,若非他尽忠而死,绝对是朱棣的金牌卧底……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驾崩,齐、黄二人草拟遗诏命令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

    命令前一部分还好说,诸王桀骜不驯丨又都是长辈,不服幼主,万一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很是危险。但要节制王国的官吏,则显然是防范诸王,当然会招致极大的反感和警惕,告诉他们我要对付你们了还没动手,先搞得怨声载道,建文一上来就出了昏招……

    对付诸王之心既已昭然,建文帝坐稳皇位,便命齐泰黄澄密议削藩的步骤。在当时,握有兵权的镇边九王之中,燕王朱棣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在与蒙古的残酷战斗中,成长为大明最强的武将,他麾下兵精将广、谋士如云,其志向深不可测,与太祖皇帝别无二致年轻皇帝心中的恐惧,大半要来自此人。

    齐泰认为如果除掉燕王,则群龙无首,不足为惧,主张先拿燕王来开刀,黄澄却不以为然,他说燕王太强,必须精心布置,万无一失再出手。而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行为,削之有名。现在应该先问罪燕王的一母同胞周王,剪除燕王的手足……

    两个人的意见一摆出来,可见齐泰还比黄澄强些,至少还知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是,建文帝为太祖皇帝所立嗣君,身居大宝、为国之正统,军民百姓皆以其为主,文臣武将无人不从。如果一上来就将雷霆手段加之燕王,朱棣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相反还是新君立威的大好机会。

    而黄澄那一套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先捡软柿,去试探一下燕王的反应。如果燕王是个弱者,自然会吓得乖乖就范,但谁都知道朱棣是从茫茫大漠、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绝世强者,这种人会被吓到?只有黄澄这样的二百五才会相信……

    可惜在齐泰黄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都会听后者的,估计是智商接近共鸣更强吧。

    于是建文帝继位还不满月,便派人将五位皇王抓到京城来,全然不见对待臣民时的仁慈。但是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不足以为藩王定罪,建文帝想把他这五位叔叔放掉,但在齐、黄力争之下,最后还是将五王治罪。这时候悲剧发生了,湘王朱柏在审讯中无以自明,竟于忧愤之下阖宫焚死,天下震动也让朱棣彻底下定决心,提前谋反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朱棣在和尚军师道衍的怂恿下,早有谋反之心。招致奇才异能之士、暗中打造兵器、秘密操练兵士,但是之前朱棣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一个是他身为亲王,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谋反失败,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条在目睹了兄弟们的下场后,变得不是问题,因为他很清楚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另一个顾虑是他的三个儿还滞留京里呢,一旦自己谋反,三必然被诛。为此他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这时齐、黄二人的意见又冲突了,齐泰主张将三扣为人质,黄澄则认为不如放还,打消燕王的疑虑,待朝廷布置妥当,再派兵突袭、一举成擒

    已经找不到比‘白痴,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黄兄了。当是时,他老兄已经将燕王封地所在的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全都换了个遍。又以出兵山海关为由,调走了燕王的一半精兵,变相的收其兵权。在五个兄弟相继被做掉的背景下,这些剑拔弩张的布置,燕王就是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朝廷的用意?而黄澄居然以为放还燕王之,便可以瞒住燕王,简直是掩耳盗铃、愚不可及你已经把人家的兄弟都干掉了,已经对人家监视居住了,还指望麻痹人家?如果他不是被朱棣收买的,那就是白痴一个。而历史已经证明,黄澄是忠臣,所以他是个纯粹的白痴

    前面说过,遇到齐、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总是听后者的,于是放了自己的堂兄。但这种意见也能言听计从,不得不说一句,果然还是白痴与白痴之间,有共同语言。

    等三位王返回北平,燕王喜出望外,连呼‘天助我也,自此再无顾忌,开始紧锣密鼓的谋反

    此时双方实力对比之悬殊,如蚂蚁之于大象。建文这边是朝廷的数百万大军、全国各省的人力财力,而朱棣起兵时,只有嫡系的八百卫士,仅占领北平一座城池,粮草、兵器、财政,全靠这座孤城支撑。这种情况下,建文都能输掉江山,真要把太祖皇帝气得从孝陵里爬出来。

    毫不夸张的说,朱棣能以一城夺去天下,他本人的强悍并非主因,还是靠他的对手实在太愚蠢

    譬如朱棣准备造反前,便有北平的大臣向朝廷告密,于是建文决定向叔叔动手,当时北平有朝廷的重兵,将领也是忠心耿耿,朱棣只有王府里的八百护卫。谁知一夜之间,结果北平却被朱棣夺了……原因竟然是建文的密旨里,没提到捉拿朱棣,只说捉拿其下属,搞得围攻王府的将领不知所措,白白牺牲,军队全部投降了朱棣……

    再比如一开始平叛的耿炳文老成持重,看穿朱棣的弱点,准备将其耗死,结果黄澄以为他作战不利,老迈不中用,便让建文换上年轻气盛、说起兵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