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核武皇帝 >

第374部分

核武皇帝-第374部分

小说: 核武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君主立宪制的皇帝。

    如无必要,宋彪是不需要限制和违背臣下的决策,有些情况是需要坚决反对的,比如军部内提议的直接用核武器结束战争的想法,这个要坚决反对,现在还不是使用核武器的合适时机,有些情况呢,即便宋彪不是很赞同,但也没有必要去反对。

    在君主立宪制的帝国之中,哪怕皇帝手中有最终的反对权,这个权利也是用的越少越好。

    宋彪就和潘兆勤商量了一下,暂时还是继续以j…345这一系列的战机为主体,但可以让j…6战斗机正式的大规模进入部队服役,暂时控制在库伦军区内,随时抽调到东北和朝鲜战场。

    涡喷战斗机要求的跑道长度比螺旋桨系列高,平整度规格也要求更高,所以要让这一系列的战机进入朝鲜战场,需要在平壤、信川、元山空军基地增加新的跑道和维护站,做好充足的准备。

    因为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的产能基本也就是每个月40架左右,暂时还只能在沈阳生产,下一步是扩大到太原和上海的航空业基地制造,预计将在明年初实现每个月120架的产能规模。

    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接受的,更高也比较困难,两个最大的限制是雷达和发动机。

    ……

    在中日开战的同时。德波同盟也不断在挑衅苏联,以波兰的名义要求重新划分领土。

    如果蝴蝶煽动翅膀都能掀起一场大西洋的风暴,那么巨龙的吐息会在整个世界引起多大的变化?答案是规模更加可怕。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正因为无数事件之间的串连。

    虽然对法西斯主义存在着抵触,波兰总统阿图尔。马尔托斯还是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在波兰建立了新的波兰民族党,推行相似的法西斯政策。

    这样的变化让自以为了解马尔托斯将军的宋彪和蒋方震等人也感到很惊讶。

    因为很多特殊的因素。帝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对波兰一直有特别密切的军事合作与援助,在马尔托斯将军推行的波兰军事变革中,波兰军基本就是中**队在东欧的一个翻版。从军制到军事思想,从装备到战术思想,波兰国防军都在学中国。

    两国在轻武器装备领域基本一致。

    不仅与此,波兰也从中国购买了坦克和飞机,使得其军事力量具备极高的作战价值。

    总体来说,帝国的变化使得波兰、法国、德国、苏联在军事实力都有较大的增强,其中增强最多的是波兰和法国。而苏联和德国的增强效应也不少,一旦四国展开激烈的战争,最终结果如何,鹿死谁手都还是未知数。

    ……

    随着中日两国陆军都开始大规模的进驻朝鲜,双方在开城地区迅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开城在1911年之后就一直处于中国的控制中,这里的军事防御布置历经多年建设,防御态势和水平极高,虽然不像马奇诺防线那样投入众多,但是日军想要突破开城防线还是很困难的。

    蔡锷毕竟有很多年没有指挥这种大规模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后一直是不温不火的慢慢的想要摸索清楚日军的实际水平,此前在汉城虽然有一次小规模的突破战,但还不足以说明所有问题,而开城战役就是蔡锷想要的测试场。

    在中央军部和皇帝的建议下,蔡锷选择安排傅作义中将负责指挥开城战役,并且担任东北国防军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官,这个安排恰到好处,因为没有人比皇帝更明白傅作义的特点。

    傅作义在皇帝身边担任一等内侍官长达四年之久,经常同皇帝一起进行军旗推演,战术规划水平极高,一贯是皇帝最为欣赏的几名新系将官之一。

    在开城,傅作义其实具备进攻日军的实力,但他和蔡锷一样,同样希望在阵地战中摸清楚日军的特点,毕竟中日辛亥战争还是建国之初爆发的,日军发展了这么多年,和以前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不能照搬过去的经验。

    结果正如蔡锷的预料那样,日军在汉城一战中暴露的问题并不能完全代表日本陆军的真实水平,在开城战役打开之后,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虽然缺乏足够的能够突破防御线和火力网的中重型坦克,但是士兵的悍勇程度更甚于当年。

    傅作义看起来是那种嗓门大和说话直来直去的典型的中**人,其实他也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外厉内精,练兵严格。

    同帝国的大部分中高级将官一样,傅作义也有研读历史的兴趣,在军部一贯是以精通春秋战国的战争史而著称,除此之外,他虽然没有在日本留学,却很奇特的精通日本战国史,闲暇无事的时候,他经常会和中央军部高层的那几位留日将官一起讨论日本战国诸侯。

    同帝国中央陆军内部支持大机械化的主流军官不同,傅作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他专攻阵地战,而非机械化作战。

    种种因素使得中央军部在推选开城战役的指挥官时,几乎所有票都投给了傅作义。

    仁川空战结束后不久,开城战役就迅速打响,日本陆军开始大规模的进攻开城,试图打开进攻平壤和北朝鲜的第一道大门,而负责镇守此地的傅作义也为此做出了精心的布置,以求为东北国防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傅作义的军衔是陆军中将,在他同届的中央军院毕业之中属于最快的,以他这样的军衔担任东北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之职是很合适的。但他的代理参谋长却只是一名陆军上校。

    这一点很奇怪。

    傅作义最初对这件事不是很高兴,虽然以他的能力不设参谋长也并无太大的问题,哪怕暂时安排不了合适的参谋长。至少也应该是少将一级担任代理参谋长。

    帝国陆军之中精锐云集,被称作军事奇才的中青年将官数之不尽,少将一级军衔真是多如雨后繁星。

    可这件事是皇上亲自作出的安排,傅作义也只能接受。

    这位陆军中校叫粟彬。年纪很轻,1926年才考取中央军事学院,1929年毕业后分配在第八步兵师。1933年调入内廷参谋局担任三等参谋官,1937年以二等参谋官身份担任蒋雁行上将的副官,以自由联军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4月回国,担任第十四步兵师的教导长。

    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刚出头的青年校官突然被派到一个集团军担任代理参谋长,这个事情肯定是过于反常。

    傅作义毕竟在内廷总署有很深的人脉关系。据他所打听到的消息,应该是皇上非常欣赏这个粟彬的才干,他此前倒是从来没有粟彬打过交道,就这十几天相处下来,倒也确实觉得这个人很聪明。思路很敏捷,确实是很难得的人才。

    三十二岁就能在如今人才济济的帝国中央陆军跻身上校之列,很罕见啊。

    这几天里,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炮火轰鸣不断,几乎从未停歇过。

    即便如此,傅作义还是不顾风险的直接带着粟彬和其他几名参谋军官一起上了前线视察,在开城前沿的307高地上,傅作义可以将日军的前线工事一览无遗。

    在这一带,第一集团军第22步兵师扼守着四个重要的高地,相互窜连成一线,拉开一条四公里长的防线,防御着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

    傅作义的第一集团军目前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轻坦克旅、一个工程旅、一个辎重旅和一个扩编的炮兵师,加上后续源源不断的从东北巡防军抽调来的十多万兵力补充和空军的支援,他根本不怕在这个开城地区和日军长期消耗下去。

    就算是让他硬攻对手,他也无所畏惧。

    日本陆军此次在朝鲜作战将部队总编为东亚派遣军,级别为总军,下设第一、第二方面军,各辖有四个军,每个军辖管3个师团、3个旅团,方面军本身另外直辖5…8个独立旅团,陆军航空部队归属总军直接指挥。

    按照日本陆军的规划,最终总员将达到八十万,以此和中国陆军在朝鲜决战,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日本陆军还有可能继续派遣一个方面军进入朝鲜半岛,将总兵力扩增到120万的规模。

    中华帝国的军制体系和日本不一样,集团军通常直接下辖5…7个师和10个旅,中间没有军这一级的编制,强调以大陆军的规模运转,有利于集团军指挥官在规划上使用更多的兵力和资源,集中打围歼战。

    所以,帝国的集团军指挥官通常也就是前线指挥官,直接在前线指挥作战。

    在战争时期,各师的整体编制基本不动,但是在营一级会迅速扩大,从常规每个营3个连增加到7…10个连,师一级的兵力会扩大到5…6万人的规模,使得每个集团军在总兵力上增加到35万人的极限规模。

    在傅作义这一代的陆军中将之中,他和张自忠的资历是最深的,后者甚至参加过光复革命和辛亥战争。

    开城防线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傅作义当时以中央军部参谋官的身份参加过此事,对此还是非常熟悉的,对于这条防线,他也很有把握。

    日军此次派遣进攻开城的是东亚派遣军第2军,下辖第10师团、第16师团和新编第37熊本师团,另编有两个独立旅团和第2飞行师团、第2炮兵师团。

    中日辛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对整个战争进行总结,其后对整个日本陆军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横扫半壁朝鲜的炮兵军,为此,日本陆军也在一战前后组建了自己的炮兵师团。现编四个炮兵师团,代表日本陆军向着大炮兵领域的发展,但是受限于日本陆军的经费、传统观念等等问题。日本这种大炮兵思想的转变并不是很成功,内部炮兵派、步兵派和装甲派的争论很激烈,相互牵制。

    在火炮口径和制成上,因为120mm150mm口径轻榴弹炮的发展同样不是很顺利。日本的炮兵师团以105mm榴弹炮为主体,少量装备新式的九六式15厘榴弹炮。

    仁川空战结束后,为了迅速突破中国陆军布防的开城防线。日军迅速将陆军航空部队的主力都抽调到开城战线,即便如此,日军也迟迟未能突破傅作义的开城防线。

    时代不一样了。

    二战至抗美援朝时期正是阵地战发展到一个巅峰水平的时期,也是现代阵地战理论最为辉煌的阶段,从拿破仑时代开始,现代军事战争的中心就是要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占领土地和城市。这就是现代军事不断追求机动性能的根本原因。

    同样,阵地战的本质也不是为了防御对手的进攻,而是利用工事、防御有效的保护自身及军事力量,所有追求对阵地战的突然,其目标都是要瓦解对手的这种自我保护。消灭敌军,消灭敌人的所有军事力量。

    为什么现代陆军的核心是坦克而不是火炮,正因为坦克可以无视敌军的防御工事,逼迫对手进行机动作战,而不是防御作战,而在机动作战中,坦克的作用和价值也远胜于火炮。

    只是在朝鲜、越南这样的战场上,坦克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在韩战期间,美军虽然已经完成了大机械化的变革,但到了朝鲜战场却只能退回一战理论时代同志愿军大打防御战和步兵、火炮的机动作战。

    即便是在这种大机械化的变革时代里,阵地战依然是帝国陆军的看家本领之一,加上朝鲜战场的特殊地形和情况,日军确实是很难突破帝国陆军的防线。

    在漫长而崎岖的阵地前沿,日军尸横遍野,帝国陆军的官兵尸体也混淆在一起,双方秋冬军装颜色的接近,以及战况的激烈和白刃战的频繁,使得双方的尸体都难以辨认。

    日军昭和五年式的军装以茶绿色为主色,而帝国神武二十年式的陆军春秋军装以浅棕绿色为主色,两者的主色调相差不大,很多人一直以为日军的军装就是那种土黄色,其实这是刻意的丑化,日军的军装在整体设计上一直是相对走在世界前列的,除了式样较为落伍外,颜色一直都在不断改进,所谓土黄色是明治时代的三八式和四五年式的带赤茶褐色,从大正九年,1920年开始,日本陆军的军装主色就从带赤茶褐色变成了带青茶褐色。

    至1930年,昭和五年,日本推出新的昭和五年式军装,主色改变为浓绿茶褐色,整体色泽相对于帝国同一年推出的神武二十年式军路春秋军装的浅棕绿色基本类似,只是绿色的深浅问题,前者更绿,后者更接近浅棕色。

    在战场上,双方辨认的主要识别只能是中国陆军士兵有钢盔,以及日军士兵采取了绑腿,而中国士兵是扣系式帆布护腿。

    此外就是身高的差距,因为此次的东北国防军主要是从华北、东北、山东抽调兵力组建而成,士兵平均身高高于173mm,而日军的平均身高只有163mm,平均有十个公分的差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