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聊斋龙蛇 >

第50部分

聊斋龙蛇-第50部分

小说: 聊斋龙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小家伙现在眼睛已经睁开,十几日的时间和院中几人混熟,经常满院子蹦跳嬉闹,偶尔还能捉到一两只老鼠邀功。

    那模样,一点看不出万兽之王的情态。

    不过当它被激怒时,龇牙咧嘴的低吼,倒也露出几分狰狞。

    现在白虎的个头倒不显眼,只是寻常花猫大小,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就会让人觉出异常来。另外城中饲养不易,单单肉食就无法保证。如果让人发现自家养有一头白虎,肯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常晋已经有了打算,小白暂且在自家养着,等再大些送到小倩那里。正想着事情,小小端着托盘进屋:“哥,你饿不饿,我熬了些鸡汤……”

    又是鸡汤,常晋苦笑着接过碗,一饮而尽。

    临近县试,家中伙食提高很多。小倩每日都会到集市上买老母鸡或者鲤鱼炖汤,说是给他补脑子。

    知道妹妹是好意,只是一连喝半个月鸡汤,常晋实在有些难以消受。

    好在这日子快熬到头,期待已久的县试马上要开始。县试将至,常晋这神道土地的差事自然不准备再干下去。于是他通过符箓传了信息,召屠义方晚上来通衢县城见自己。

    待他将意图说清,屠义方很是惊讶的问道:“贤弟,你这是何意?”

    常晋制止住他的话茬道:“屠兄,你听我说。神道束缚,我这个人喜欢自在,所以对于神道一途,我并无任何贪恋,也志不在此。先前得到土地神职,不过是机缘巧合所致。和屠兄相交几个月来,屠兄所作所为我都看在眼中,有你来统领土地神职,我放心……”

    对于土地神职,常晋真没有半点想法,如果当初不是为了镇压万鬼,他根本不会接受。如今将敕符送于屠义方,自然也不会有半点惋惜。

    虽说失掉敕符,自身气运应该下降不少。但是他却没有犹豫。这些原本就是香火念力形成的神道气运,并不是自身修炼所得,平时汇聚在敕符当中。出了神域,一样会消退,无法利用。

    在常晋一番劝说下,屠义方终于同于暂领土地神职。

    待敕符从体内抽出,事情再次出乎常晋意料,头顶赤青气息几乎没有减少。

    他思索片刻才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得到敕符后并没有刻意炼化,掌管神域限制于十几里方圆,吸收香火念力不是很多,所以失掉敕符对自身气运损耗不大。

    无官一身轻,卸了神职,常晋倒是觉得心中轻松许多。至于屠义方是否能降服一众阴兵鬼将,常晋并不担心。

    毕竟前任土地在位时,屠义方大闹阴司的情景不少阴兵历历在目。有人想要造反,先掂量一下。

    〖

第七十二章县试(1)() 
此刻东方只是微白,县衙附近的街道上却灯光闪烁,人头攒动。等常晋几人赶到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不下两千人。

    赴考的、陪考的、做小买卖的等上千号人聚集在一起,很是热闹。

    看得出来,大部分考生脸上都带着紧张彷徨的色彩,甚至有人和同伴说话时,声音也变得语无伦次。

    这也难怪,毕竟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除了极个别人,谁又能真正放松。

    常晋心态倒是很平和,悄然放出自己的神识观察。虽然隐隐受县衙官运压制,但还是能够看到众人头顶的气运。和他猜想的一样,这些人当中,以灰白气息居多,只有少数呈有一丝赤色,让他惊讶的是那位宋介川,头顶气运居然近半被赤色占据。如此人物,原来不单单是依靠父辈余荫,难怪能得到赵县令看中。

    等了约莫一炷香时间,通衢县县衙那扇朱红大门轰隆隆打开。看到这动静,周围噪杂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紧接着一阵响亮的开道吆喝声传出,只见几名身穿皂衣的衙役分成两行,手持水火棍威风凛凛的开道走出。

    在这班衙役身后,则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官服的赵守仁。

    他在门口站定,朝前面的人群扫视一遍,微微点了点头。

    那衙役班头立刻反应过来,将手中的铜锣猛敲。

    “当啷——当啷——”

    随着铜锣声响起,周围衙役迅速散开,呵斥着众人后退,清出一片数丈方圆的空地。

    这常晋的确很出色!!

    青山镇祭祀河神时,一名叫常晋的书生给赵知县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暗中透题给对方。事后赵知县也有些后悔,生怕对方得意忘形之际,把题目宣扬出去。

    当时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如果确有类似传言流出,赵知县自然会更改题目。

    后来没有听到任何消息,他才放下心来,渐渐将这书生抛在脑后。

    哪知道自己刚才只是随意往对面考生中一瞥,即使灯火明灭,他还是立马认出对方。虽然这些学子都穿的是白衫,但是常晋高大的身躯站在其中,却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让人见之不能忘。

    如此人物,才敢在河神庙前以身试毒。

    如此人物,或许才真正是我儒门之幸,希望不要让本县失望……赵守仁略微沉吟,而后将目光收回。

    等手下清理完毕,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讲:“奉本府府尊大人之命,现由本县令宣读通衢县县试规矩!各位参考的儒童务必听清楚,考试期间,尔等需严守县试规矩,不得喧哗嬉闹,不得夹带舞弊,不得交头接耳。。。”

    赵守仁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所言无非是圣人之道,接着再赞颂一番天子贤明、皇恩浩荡等以及考场纪律以及考试场次等等。

    前面那些都是场面上的废话,只有考试场次需要童生们注意。

    县试属于科举预考的最初级,所以自由度很大,由县令决定考试场次。一般为五场,也有四场、六场,更有甚者,还有七场。

    不过赵守仁显然不愿过分折磨考生,只选择四场了事,即正场、初复、再复、面复。一般来说,后边三场都是走过场,只要正场考中即可取得府试的资格,不必再进行初复或者再复。当然最后一场面复却是少不了的。

    所谓面复,就是由县令大人当面出题考察一下已经录取的考生,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些没有真材实料的书生考试中作弊,企图蒙混过关。

    赵县令讲完,几百参考的学子便在衙役引导下排好队伍,齐齐进入县衙。

    在等候时,常晋看到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原本以为此人乃是陪同儿孙辈前来考试。等他拿出考牌,常晋才知道感情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来参加县试的。

    前世看《儒林外史》中有个穷书生范进,从二十多岁参考,考了几十次次,最后都五十四岁了,还是“童生”,依然继续在考。

    现在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常晋才知道书中描写不虚。这方世界虽然道法显圣,不过考取功名依然是广大儒生晋身的渠道。毕竟仙道渺渺,很难追寻。科举虽难,却有道路可凭。

    考取秀才生员,戴“头巾”,着“蓝衫”,家中赋税徭役全免,所以才会让人趋之若狂。如果考取贡生,不但朝庭会授予官职,就连家人也能跟着享福。

    就像范进,中举后立刻成了岳父胡屠夫口中的‘天上星宿’,自此田宅有了,钱财有了,奴婢也有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谓的读书求学问,说到底,无非是“功名利禄”四字而已。

    赵县令先一步在考棚门前等候,旁边还站着几名书吏。

    在赵县令示意下,书吏开始按照名册唱名,验明考生正身,进行搜身检查,防止夹带。当然这种搜身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了事,根本无法和乡试时相提并论。

    确认是考生本人无误,方可进入考棚门内,这考棚大门也取了个吉祥的名称,龙门。

    不过即使检查很粗糙,速度却也不快,用了将近半个时辰时间,数百考生才被一一放进考棚内。

    在常晋进去算是比较早的,自然趁机挑了个位置不错的座位。

    通衢县商贸发达,文风自然鼎盛,这次县试林林总总大概有五六百人。同时安排这么多人考试,单是考试场地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更别说书写用的桌椅板凳等器具。

    一般的穷县,大都是临时搭建一座考棚了事。说是考棚,不过用木板栅栏将考生隔开,连遮阳避雨用的顶棚都没有。

    可想而知,如果突然下雨,那就只能中断考试了。

    至于桌椅,更需要考生自带。只是很多考生都是偏远乡下来的,自然不可能带着笨重的桌椅进城。所以到考试时间,就会有精明的商贾拿出桌椅出租。也有考生连租金都付不起,只能腆着脸皮问一些店家借用。

    所借到的桌椅五花八门,形式各异,这还算好的。有些动手较晚的考生借不到桌椅,只能打肉铺案板、门板的注意。

    一场考试下来,有些考生弄得浑身都是膻腥油腻。有人专门写了打油诗来描述这样的情形:“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做大堂,油板扛来当试案,考完衣服油光光。”

    当人读罢忍俊不禁的同时,心中又有一丝酸楚和叹息。

    比起这些,通衢县的童生们要幸福许多,县衙内有专门的考棚,而且桌椅板凳俱全,考生只要带上文房四宝外加食盒进去即可。

    现在进入考棚的学子尚不足一半,远没有到公布题目的时间,常晋一时有些无聊,扭头随意看向坐在对面那位瘦黑的考生,只见此人在整理笔墨时双手不住哆嗦,一个不留神墨汁便泼洒在书桌上。

    这……题目还没有公布呢,至于紧张成这样吗……哎!

    他只好收回视线,翻看自己的答题纸。

    共十一页,第一页是封面,上面是号戳,写有考牌号、姓名、年龄、容貌特征,以及户籍,三代履历,保人等等。后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横竖用十四条红线打成格子,以方便考官查字数。

    所有考生进场后,天色已经大亮,随着守门的衙役一声吆喝:“封门、落锁!”考棚大门轰然关闭,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

    赵县令也没有耽搁时间,提笔在一张横轴宣纸上写下本次考题——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

    看到那时文题目,常晋心中顿时轻松起来,果然是四书《怜学》中的题目“年四十求学於古人”。

    常晋熟读四书五经,补上这个题目自然不难。

    “年四十求学於古人,年五十求学於天地,遂尽天下之情。”

    考试时间一个白天,对于腹中早有计较的常晋而言,这个时间有点过于漫长了。

    〖

第七十三章县试(2)() 
王启年进入考棚之时,前面已过上百人。他原本想找个离常晋较近的位置,可惜找到常晋时才发现人家前后左右早坐满了人。

    无奈之下,只得重新找个位子。

    不多时,大门落锁,赵知县将县试题目公布。

    看到宣纸上那句话时,王启年登时一愣,继而心中惊惑不已。先前常晋曾邀他一同习作八股,说是共同揣摩提高,其中就有《怜学》一篇。

    王启年对自己的习作不可能忘记,当时常晋还替他改过两次,让自己仔细揣摩。

    莫非允升事先得到了这次县试的题目?这个念头从脑海中冒出不久,王启年又打消掉。

    这县试虽比不得院试、府试,但也算比较严格的。

    一般官宦子弟都难以弄到题目,更别说常晋——他虽然有才华,但说到底家中出身平常,县衙内根本无人。

    如此,很有可能是无意中猜中了题目。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考题左右脱离不了四书五经。因此每次县试,很多学子都会预先背上几篇文章,以期待能够撞上大运。而且这种撞大运的好事,每年都有传出。

    莫非今年自己时来运转了……王启年没有再想下去,仔细回忆自己所做的时文,很是顺畅的在草稿纸上写下来。只是论到试帖诗时,他却有些苦闷,坐在那里苦苦思索。

    破题、承题起讲、题比中比,最后成篇大束。不消半个时辰,常晋已经按照记忆,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书写出来。

    这个时候,常晋扭头望去,心中扑哧一笑。原来在考场上,古人和后世地球上没什么两样呀。只见不少人在咬笔杆抓耳挠腮,显然是尚未想到题目出处。

    不远处还有一个学子伸长脖子,想要偷看邻座的草稿。

    邻座学子也做的比较绝,直接半斜着身子,左手立起遮挡。当然不会让对方抄袭,如果县令大人阅卷时发现两篇时文相同,肯定会严令追查的。

    更有甚者,居然互相之间暗中传递草稿小抄。

    这就是县试……也太宽松了点吧?看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