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疑案 作者:张宏 张晨怡-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委员和上海党政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情报、策划暗杀汉奸等活动。1940年他组织人民行动委员会,这是在国民党支持下的中国各帮会的联合机构,杜月笙为主要负责人,由此实际上成为中国帮会之总龙头。
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成为上海叱咤风云的人物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杜月笙,运用高超的手段广交天下名流,织成了一张盘根错节、无所不在的庞大势力网,被人们称为上海滩的“厚黑教主”,其势力发展到巅峰时期,甚至已经超越了一手提拔他的黄金荣。而恰在此时,围绕着当时走红的坤伶露春兰的争斗,引起了一场风波。
■ 上海四大舞台之一——黄金荣的“荣记”大舞台露春兰本是黄金荣门生张师的养女,常来黄公馆串门,平日也喜欢去听戏。她生得聪明伶俐,没多久就学会几句老生戏和青衣。当时已经50多岁的黄金荣对露春兰一见倾心,决定让年仅14岁的露春兰在舞台登场演出,捧她出道。黄金荣对此不遗余力,一连两个月,亲自下戏馆为她捧场,又甩出大叠银洋,要各报馆不惜工本地捧露春兰。他还亲自为她张罗演主角、灌唱片。一时间,上海各大小报纸上纷纷刊出露春兰的俏影玉照。她的名声压倒了上海红伶小金玲和粉菊花。
浙江督军、军阀卢永祥的大儿子、上海滩出名的四公子之一卢筱嘉,最爱听戏,他看到报纸上大篇幅介绍露春兰,就一袭青衫,轻车简从,专程前往荣记大舞台。戏尚未开场,卢筱嘉就让跟班给露春兰送去一枚钻戒,约定戏散后同度良宵,被露春兰推说有约拒绝了。
偏巧这天露春兰一不留神,将一段戏文唱走了板。卢筱嘉在台下正没有好气,就阴阳怪气地喝了声倒彩。黄金荣正坐在正厅包厢里看戏,一声倒彩传来,气得他暴跳如雷,马上派人过去给了卢筱嘉两个大嘴巴。卢筱嘉见打手人多势众,自己只有两个保镖,就悻悻地走了。
过了几天,黄金荣吃罢晚饭,又带了四个贴身保镖耀武扬威地踏进了包厢。就在这时,卢筱嘉带领十几个便衣悄悄溜进了正厅包厢,用手枪顶着黄金荣的光脑袋,随后架了他就走。
后来,还是杜月笙和张啸林出面,打通了卢府内部关系,花了三百万款子,总算把黄金荣赎了回来。
黄金荣一手捧红露春兰之后,就想据为己有。但是他明白自己的老婆林桂生不会轻易答应,因她当年为自己发迹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知道林桂生非常信任杜月笙,于是就让他去游说。不料林桂生回答得非常干脆,要娶露春兰可以,除非自己出门。让杜月笙、张啸林等人没有想到的是,黄金荣真的提出了离婚。他给了林桂生一大笔生活费作为补偿后,就迫使她搬出了黄公馆。露春兰名正言顺地成了黄太太。黄金荣驱赶林桂生出门之后,杜月笙对黄金荣内心里非常不满,也对林桂生的遭遇感到不平。不过黄金荣的新婚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不到三年,露春兰就坚决地提出和黄金荣离婚,据传是与德孚洋行的买办薛恒产生恋情。随后,两人在法国律师魏安素事务所协议离婚。
一个买办敢夺在上海呼风唤雨的黄金荣之爱,很多人都推测是杜月笙在台后支撑。而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黄金荣和杜月笙在内心里也都彼此忌惮,不过,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在表面上仍然相好如故。
大亨末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杜月笙于1945年9月初返回上海,收拾旧部,重整旗鼓。这时,由于租界已被收回,国民党势力可以公开活动,帮会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1946年12月,上海参议会选举议长,杜月笙经过多方活动,虽然以最高票当选议长,但因国民党不那么支持他,他当选后马上辞职。
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去了香港。据说,在1949年4月,离开上海前的杜月笙曾经来到黄金荣家辞行,并劝黄金荣也去香港,但是被黄金荣拒绝了。
流落异乡的杜月笙心情忧郁,朋友甚少,几乎整日呆在家里喝茶听收音机看看报纸,不久,就患了严重神经衰弱、心脏病。1951年7月,杜月笙中风偏瘫,他拒绝进医院治疗,对家人说:“苦难流离,备受刺激,生不如死。再说中风后遗症难愈,不要让我过手足不能动的
活死人日子了。”8月7日,杜月笙口述了遗嘱,将所有财产,包括不动产、债券、现金分配给各房夫人及子女,训勉儿女努力守成创业。8月10日以后,杜月笙进入昏睡状态,水米不进,弥留期间,他曾对家人交代:“把我的尸骨带回上海,葬在浦东高桥老家。”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撒手西去。
与杜月笙不同的是,黄金荣选择了留在大陆。1949年,上海解放以前,黄金荣的夫人李志清席卷了黄金荣的金银珠宝离开上海往香港,后又到了台湾。这时,有人劝黄金荣也到香港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解放上海前夕,蒋介石特别召见杜月笙,让其带信给黄金荣,嘱咐他“抓紧时机”到香港或台湾去,“以免遭种种不测”。
但是,82岁的黄金荣最终决定留了下来。他对人说:“我已经是快进棺材的人了,我一生在上海,尸骨不想抛在外乡,死在外地。”实际上,此刻的黄金荣,在上海还有难以割舍的东西。黄金荣一生,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背景,脚踏黑白两道,苦心经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十几年,使其成为名噪一时的沪上名胜。1948年春夏之交,他以巨资与沙逊洋行签订了“大世界”10年的租地合同。他担心,自己离开上海,一生心血经营的“大世界”将会成为无主财产,即使由养子继承,也极可能被共产党没收。
上海解放初期,黄金荣蛰居在家,深居简出,不问外事,也过了一段安逸日子。黄金荣每日享受三样东西:吸大烟、搓麻将、下澡堂。解放后,政府虽有明令禁止抽大烟,但是黄金荣早已经在家中藏了大量上好的大烟土,据说足够他后半生吸食。
当时黄家上上下下20多口人,都住在龙门路均培里一号。这是黄金荣发迹后造的一幢三层洋房,有几十个房间。黄的居室在二楼东端,附近房屋大多由他的门徒租住,可以互通声气,方便走动。除夏天避暑去漕河泾黄家花园住一段时间,黄金荣一直居住于此。上海市人民政府这时还允许黄金荣照常经营他的产业,如大世界、黄金大戏院、荣金大戏院等,每月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1951年初,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黄金荣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市民甚至自发涌到黄宅门口,要求他接受批斗。一封封控诉信、检举信,如雪片般飞进市政府和公安机关,恳请政府为民报仇雪恨。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连黄金荣的一些门徒也起而揭发,要求靠拢共产党,与黄金荣划清界线。
1951年5月20日,迫不得已的黄金荣在上海的《新闻报》、《文汇报》刊出了《黄金荣自白书》,他在“自白书”中,自称“自首改过”、“将功赎罪”、“请求政府和人民饶恕”,并表示要“拥护人民政府和共产党”,“洗清个人历史上的污点,重新做人”。上海滩第一大亨的“忏悔”,在当时轰动一时。随后,黄金荣响应政府的改造号召,开始扫大街,由于此刻的黄金荣已经是风蚀残年的老人,这项象征性的“改造”措施并没有持续下去。
■ 1951年,黄金荣在其兴建的大世界游乐场门前打扫街面,象征接受“改造”。
1953年,上海市政府按照“大世界”的复杂形势,决定对黄金荣的残余势力再行打击,将“五虎将”、“四大金刚”等残渣余孽一网打尽,使“大世界”的旧貌彻底换了新颜。黄金荣病倒了。一天,他将养子黄源涛喊到家中,口传了遗嘱,最后感叹道:“我的一生,都风扫落叶去了,唯有留下这个‘大世界’。不过,断气瞑目后,‘大世界’不可能再属于我的了。”几天之后,这个曾在上海滩显赫一时、叱咤风云的黑帮老大,一个从小瘪三起家跨越黑白两道的“流氓大亨”,便突然高烧不止,在昏迷了几天以后,闭上了眼睛,时年86岁。
第6章 兄弟阋墙:鲁迅周作人何故失和
1919年冬天,鲁迅与周作人结束长期的寄居生活,买下了北京八道湾11号。经历了多年的骨肉分离,鲁迅终于兑现了青年时代的誓言,兄弟三人大团圆,有钱同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同赡养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此时,三弟周建人虽无收入,但是鲁迅和周作人都已是思想界明星,两人的月薪加起来,超过500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5万元。此时周氏兄弟都处在自己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本应互相支持、补充,携手共进,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兄弟二人却于一天早上宣布决裂。这样的结局,无论是鲁迅,还是周作人,都不曾料及,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事情毕竟还是发生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兄弟失和
鲁迅是1881年9月出生的,他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最小的弟弟妹妹早夭,只剩下兄弟三人。鲁迅12岁那年,祖父因为考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判了死刑。鲁迅的父亲变卖家产,保下祖父,却使周家急速败落。
1898年,周作人在杭州监狱服侍祖父,鲁迅却向母亲磕了一个头,去南京求学。1902年,鲁迅又飘洋过海,去了东京。在异国他乡,他更加怀念家乡兄弟,除了给在南京读书的周作人寄去自己的照片,还给在绍兴的周建人买了数不清的书。
在日留学期间,鲁迅曾经回来参加母亲给他包办的婚礼,妻子名叫朱安。但是,结婚后的第4天,鲁迅就带着刚刚通过公费考试的周作人启程,东渡日本,一走又是3年。
在鲁迅和周作人的留学过程中,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鲁迅觉得充满屈辱,例如,在他后来的文章中写道,他因为成绩优异,被日本同学写信辱骂,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定是因为讨好老师,预先知道了考题。但周作人就不一样,因为一些与日本留
■ 1909年的鲁迅学机构交涉的事情,都是鲁迅代办的,在周作人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受日本人欺压的事情。相反,周作人的《日本的人情美》等文章里充满了对日本文化的赞美和向往。特别是残留在民间的汉唐遗风更让他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另外,周作人在1908年就开始和他们的日本侍女羽太信子眉目传情,并终于两情相许,在1909年商定了结婚日子,更觉得日本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周作人后来当了汉奸,和早年留学生活的感觉多少有些关联。
周作人留学的开销主要来自公费,一旦成亲,官费根本不够。为了成全弟弟的学业和家庭幸福,鲁迅回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生理和化学教师,每月收入甚微,不足自养,但他还是节衣缩食,给周作人寄钱。
1912年,鲁迅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北上北京。鲁迅北上的同时,周作人夫妇也从日本回到绍兴。这个时期,鲁迅和周作人在事业上开始合作,一起以“周绰”的笔名发表作品。1917年,原来的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鲁迅便向他推荐周作人,蔡元培欣然应允,聘周作人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作人也不负众望,写出了《欧洲文学史》。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像样儿的西方文学史专著。
1919年冬天,周氏兄弟终于结束长期的寄居生活,买下了八道湾11号。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新街口。经历了多年的骨肉分离,兄弟三人终于实现大团圆,他们还把辛苦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接到北京一同赡养。
正当鲁迅与周作人都在事业和生活上蒸蒸日上的时刻,他们却在1923年的夏天,忽然断绝来往。从此,正如一位研究者引用《诗经·小雅》里所说的那样,“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这让人们想起鲁迅母亲鲁瑞曾经对许钦文四妹许羡苏说的一段话:“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原来,鲁迅与周作人在小的时候都曾经由家乡的法师给取过法名,鲁迅叫长庚,周作人叫启明,当兄弟失和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回忆往事,才发现冥冥中似乎早已注定。
莫非,鲁迅与周作人失和竟是天意?如果不是,又是怎么回事呢?
查周作人与鲁迅日记,直到“失和”事件发生前夕,他们兄弟的感情都极为融洽。1923年1月,他们曾经共同邀请沈士远、沈尹默、张凤同年的3月8日,周作人还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绿洲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