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的房屋统统打烂。
此外,陈明仁还使用了当年他在淞沪作战中与日本人展开巷战时的绝招,先让人埋伏在过街天桥上,等民主联军战士冲过时就往大街上撒黄豆,使其摔倒在地,这时,再让街道两旁建筑物中的守军向地面开火。
在巷战进行的同时,国民党军的飞机也不断地在城市上空盘旋,哪个街区失守,就往哪个街区投弹。四平街上到处是断壁残垣,几近废墟。
为了保住四平,杜聿明也使出了全身的劲。在6月9日前,当他确定林彪要攻打四平后,就开始动用44架运输机,先后给陈明仁投送了88吨弹药;战斗打响后,杜聿明又于6月17日到29日,先后动用136架运输机,投送弹药总量达到305吨。其中各式步枪子弹300多万发,迫击炮弹3万发,山炮弹6;200发,榴弹炮弹1;300发,手榴弹11万颗。
有了充足的弹药保证,陈明仁着手装备了几乎可以找得到的任何一个活人。他把省府官员、警察、铁路警以及兵站、医院、车站等处的所有人员,加上城外跑进来的外地保安队,全部武装起来,使得国民党军的总人数几天之内就增加1万多人。虽然展开野战,这些人可能并不能起多大作用,但是,陈明仁的战术是让他们守在一座座牢固的建筑物内,不问青白,只是不断地将手头的弹药打发出去。从这种战术上看来,他们与正规军的作用几乎是没多大区别的。
为了把所有的地方都变成坚固的阵地,陈明仁命令拆掉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厂和民房建筑,城内囤积的粮食和大豆都被用来当做工事沙包,豆油则被用来点火照明。老百姓则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不许走动,有夜间行动者格杀勿论。老百姓一边要为国民党军修工事、运伤员,战斗打起来后却无处藏身,在炮火中伤亡惨重。
但陈明仁已管不了这些无辜的老百姓了,他一面焦头烂额地与民主联军作战,一面不断向沈阳和南京求援。
蒋介石在陈明仁对四平形势的大肆渲染下,震惊不已,下令调53军开赴东北增援,同时给杜聿明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命令:限6月30日以前必须解除四平之围。
杜聿明正躺在病床之上,接到蒋介石的急令,吓得一跃而起,速令郑洞国前来商议解救四平之计。
郑洞国同样焦急万分,一提到四平,就抱怨起来:“眼下调兵救援四平,谈何容易?南满的共军正占据着本溪,我们一旦遣兵北上,他们必来进攻沈阳。”
杜聿明沉默不语,过了一会才说:“我看不如这样,既然53军已来到东北,就让他们先去打下本溪,除去了对沈阳的威胁后,再全力北上,解救四平。”
“也许这样是上策了。”郑洞国点头同意,“就立即下令53军去打本溪吧,不知谁去指挥才好。”
杜聿明望着郑洞国微笑不语。
郑洞国立即明白了杜聿明的意思:“那我就不自量力,勉强一试吧。”
这样,郑洞国亲自指挥53军从沈阳南下直逼本溪,南满部队因大部已前往四平一带,本溪的力量严重不足,交火不久即退出城区。郑洞国占领本溪后,于6月20日赶到铁岭,调动了9个师的兵力,北上四平。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新6军从开原一带北上,93军由昌图出发,52军的195师紧随93军之后,53军走在最后方,作为总预备队。同时,郑洞国请求杜聿明出动空军配合作战,并负责侦察民主联军的动向。
国民党军必然要北上救援四平,这早已在林彪预料之中。二纵、三纵、四纵以及独立2师根本就没有直接参与四平攻坚战,他们数日前即已埋伏在援兵必经的各大要道中,就等着打援了。
6月24日,当林彪得知国民党援军已经到达开原一线时,不禁暗叹了一口气。来自前线的伤亡报告一份接着一份,而要攻下整个四平却仍是困难重重。
他眺望着四平方向,仿佛目光已穿过层层阻隔,再一次来到四平城外。雨水正在默默滴落,冲刷着殷红的土地,汇集成血色的细流,逶迤流向远方,只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地上留下一道道血的印痕。
风正在轻轻地吹起,落花满地,残红飘零。
“放弃四平!”林彪回过神来,重重地一拳击在桌子上。
他转移了战斗重点,下令四平前线只留下六纵、邓华纵队和一纵3师继续攻打四平东区,而将一纵的1、2师调出,南下配合打援。
几个小时后,林彪再次密令四平城内各部队:逐渐转入佯攻,尽量将兵力开到四平以南阻击援军。
6月25日,廖耀湘的新6军169师在八棵树一带突遭袭击,伤亡惨重。26日,昌图附近的93军也遭到重创。
但由于郑洞国不知林彪已改变进攻重点,急于解救四平之围,不敢恋战,火速北上,于6月29日终于赶到四平城下,林彪令四平东区的所有民主联军立即撤出。6月30日凌晨,一纵3师边打边走,成为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城中的最后一支人马,历时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结束了。
陈明仁在危急之刻迎来了郑洞国的大部队,不禁悲喜交集,泣不成声。
6月30日,蒋介石在南京接到四平已经解围的电报,更是惊喜不已。他激动地称赞道:“陈明仁以劣势兵力顶住了比他强大六七倍的共军进攻,真是奇迹!这无疑是黄埔将领中再次闪亮的希望之光,我要为陈明仁亲自授勋!”
陈明仁满怀感激地接受了青天白日勋章,看着报纸中连日来满篇介绍的“四平大捷”,也不禁沉入了兴奋之中。不想未过几日,却突然接到一纸撤职令,被免去了兵权。
撤职的原因是陈明仁贪污库粮。原来,在四平巷战激烈之时,陈明仁慌不择路,令部下将仓库里的粮食一袋一袋扛到大街之上,筑垒工事。战争之后,由于枪打炮轰,已无法全数入库。故有人趁机举报陈明仁自己将一部分库粮贪污了。
想到此事,陈明仁一阵苦笑:能想出这么恶毒的理由的,估计除了陈诚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第31节 陈诚扬言六个月收复东北(1)
雨终于停了。一抹夕阳穿透西天的乱云,斜斜地照射在沈阳城头。
熊式辉坐在杜聿明的病房里,一言不发地凝视着窗外的霞光。
“难得有时间看到这么美的夕阳景色。”他仿佛自言自语地说。
杜聿明在床上翻动了一下,好像要说什么,却只是叹了一口气。
熊式辉转过头来:“何来叹气?”
杜聿明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李商隐有这么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四平虽然保住了,我如今却仍是一想起来就心跳不已。南京要求6月30日解围,我是捏了一把汗,多亏郑洞国跑得快。看来东北不可久留了。”
“你不想久留,倒是有人还急着想来呢。”熊式辉淡淡地说。
“你说陈诚?”杜聿明问道。
“还会有别人?”熊式辉轻蔑地一笑,“不过他是来代替我的,你还得撑一阵子。”
杜聿明摇了摇头,“我可不在这受那个草包的气,咱们还是一块走吧。我这就给南京打报告。”
杜聿明去意已决。辞职报告一封接一封地送到南京。1947年7月8日,蒋介石终于答应解除他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职务,同意他离开沈阳,回到后方专心治病。同时,熊式辉的职务也一并被撤除,改由参谋总长陈诚担任东北行辕主任。
这个陈诚,本是浙江青田人,小时在家耕读,并无大志,只想当一名小学教师。但后来两次偶然的机会,却决定了他的一生。一次是1919年,陈诚经人推荐参加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招生考试,可惜成绩太差,自己又身材矮小,未能被录取。虽经过多方找人走关系,最后也只列为了备取生。没想到奇迹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原来考第一名的学生突然改变主意,不想上军校了,转而去了北京大学。陈诚一下子就由备取生补入了保定军校,开始了他长达40余年的军政生涯。
到1922年,陈诚由保定军校炮科毕业后,又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天,担任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的陈诚深夜访友归来,因过于兴奋难以入睡,随手拿起一本《三民主义》胡乱翻了起来,正巧被查夜的校长蒋介石看见。第二天早操时,蒋介石当众宣布:炮兵区队长陈诚,发奋刻苦,挑灯读《三民主义》直至深夜尚无倦意,精神可嘉,特提升为少校炮兵队长。陈诚一下子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干将。后来他又与蒋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儿谭曼意结婚,与蒋介石的关系又近了一层。
正是靠了与蒋介石的关系,陈诚不断聚拢军权、扩充实力,爬上了参谋总长的位置。虽然他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名声却是越来越坏。他任人唯亲,排除异己,飞扬跋扈,不择手段,使得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和杜聿明等都对其极为不满。内战全面爆发后,陈诚的不得军心和指挥无能暴露无遗。蒋介石一气之下,收回了他的军事指挥权。
为了挽回面子,陈诚看中了东北,想打几个胜仗,重新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为此,1947年4月起,他专门派出一些特务到东北搜集熊式辉、杜聿明等人贪污腐化的证据,以将这些人赶出东北。刚刚取得“四平大捷”的陈明仁便第一个中了他的黑手。
如今杜聿明、熊式辉先后离去,陈诚终于如愿以偿。他得意洋洋地紧抓住东北军政大权,大刀阔斧地整顿起军队来。先后将东北原有的9个保安区司令部及11个保安支队等地方守卫部队,扩编为新3军、新5军、新7军、新8军。把骑兵支队扩编为骑兵师,并设法将49军王铁汉部从苏北调到了东北。这样,连同原有的新1、新6、第13、第52、第53、第60、第71、第93军在内,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达到14个军、55万人。随后,陈诚又从关内要来了一大批大炮、战车、汽车等装备。
“我要在六个月内恢复东北优势,收复东北一切失地。”陈诚公开喊道。
“东北之所以几年征战,功绩不佳,无不源于熊式辉和杜聿明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欲重树战绩,必先整治腐败。”陈诚一面喊着口号,一面先后撤换了71军军长陈明仁、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辽宁省主席徐箴以及各保安支队的司令,并借故将不服管教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调走,郑洞国也被解除军权,仅挂了一个空头的行辕副主任之职,而陈诚的心腹们却乘机夺得了上述要职。
陈诚如此一动,弄得国民党军内部一片混乱,人心惶惶。
在陈诚扩军的同时,林彪也在进行扩军备战。到l947年9月,民主联军的野战部队已发展到了9个纵队27个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共计29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近23万人,总兵力已近52万。其中,民主联军总部直属4所学校,1个炮兵司令部,1支护路军和独立2、4、5师以及骑兵师,总司令兼政委林彪,副总司令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黄克诚,副政委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参谋长刘亚楼、伍修权,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辖1、2、3师;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辖4、5、6师;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辖7、8、9师;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辖10、11、12师;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政委赖传珠,辖16、17、18师;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辖19、20、21师;第八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辖22、23、24师;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辖25、26、27师;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辖28、29、30师。此外,民主联军还设立了两个前方指挥所:辽东军区前指司令员肖劲光、政委肖华;冀察热辽军区前指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林彪将东北民主联军新的组织情况上报了中共中央。毛泽东持着这份电报面露喜色:“林彪在东北搞得是红红火火呀。”他走了几个来回,坐下来亲自给林彪回了电:“希望你们能于九月下旬开始作战;新的作战,似宜以一有力兵团进攻山海关、沈阳线上之敌,以另一有力兵团进攻中长线上之敌,以求分散敌人,各个击破,重点放在哪,你们自己决定。”
毛泽东对林彪的军事指挥权非常尊重,他很少直接下达硬性命令,大多情况下都是提出建议或是下达留有选择余地的命令。
林彪看着毛泽东的指示,开始思考新的行动方案。在过去几年里,他与杜聿明基本打了个平手,如今杜聿明走了,不知这个新来的陈诚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这个时候,陈诚正在调整在东北的战略。他认为:过去杜聿明的失误是没有把北宁路锦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