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人生效率读本:准备赢得一切 >

第2部分

人生效率读本:准备赢得一切-第2部分

小说: 人生效率读本:准备赢得一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的作者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做过大学教授,到美国后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创办了国际集团公司。《准备赢得一切》不仅是对罗文精神的形象阐释,同时也可看做是作者对个人成功经历的另一种表述。在这本只有180页的书中,作者不仅从技术层面讲述了“有备无患”的成功案例,比如“微软”、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联想、巨人等,他们都经历了精心准备才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另一方面,作者更注重阐释“准备”的精神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的全面素质,是罗文精神的本质。当年罗文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他并没有问加西亚在那里,他是通过自己的积累起来的准备完成任务的。本书并不是一部讲述大道理的著作,它的通俗性令人倍感亲切、可读性让人欲罢不能。那些成功的个案不再遥不可及,伟大的成功者也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
  加西亚将军已经离开人世,但仍有无数加西亚等待有准备的“罗文”到来。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是痛苦的抱怨、无奈的等待,还是从现在开始“准备”,在需要寻找加西亚的时候能够三个星期就找到他?对成功者来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准备”仍然是第一要义。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商海职场各界人士,它应该适用于所有读过它的人。
  著名评论家  博士生导师    孟繁华(狼图腾封底语的撰写人)

  做一个学习型组织,必须学会“准备”

  ——读《准备赢得一切》
  北京市管理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马仲良
  近来我一直在研究学习型组织问题。世纪兰台图书研究所向我推荐一本书:《准备赢得一切》。读后深受启发。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准备”。全书的主题是:“准备”在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者认为,准备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准备做起。《准备赢得一切》从讲述《致加西亚的信》的主人公罗文的故事开始,分析了罗文的成功来自做什么是都做好充分准备,罗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准备。之后,作者逐渐深入,着重论述了“每一项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这一论点,强调: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像罗文这样的人,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需要具备罗文精神,而员工需要在工作中重视准备,企业也需要在经营中重视准备。
  接着,《准备赢得一切》论述了准备与执行效率的关系,旨在帮助企业管理者找到企业内部一直难以解决的执行效率低下问题的原因。有的员工虽然忠诚、敬业、勤奋、主动等,但却一直效率不高,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准备。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个善做准备的员工,才是效率最高的员工;一个善做准备的主管,才是效率最高的主管。”强调忠诚、敬业、勤奋、主动仅仅是工作态度,准备却是方法。高效能的员工都是善做准备的员工。
  该书运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企业在生产、资金、人才、危机管理、市场调研等方面缺乏准备所造成的危害,力图帮助企业找到自己与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缺少准备。
  在此基础上,作者告诉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如何做准备,也就是准备的方法和技巧,从目标、计划、要事第一、细节、抓住事情的关键点等方面指导员工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准备,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准备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作者强调,掌握这些准备的方法是成为一个卓越的职业人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了一个职业人能否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使他们真正明白,在工作中认真准备,提高效率的最终受益者还是自己。
  本书的一个特色之处是大量运用了对比,将在同类事项上有准备的员工和无准备的员工进行比较;有准备的企业与无准备的企业进行比较,从他们之间的差距中说明了准备的重要。
  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学习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作为组织发展的关键,由个人学习带动组织学习,又由组织学习带动个人学习。其实,做准备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准备。无论是学习还是准备,都是为了提高人的自觉性。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组织的学习和准备越来越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准备赢得一切》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值得每一位干部和员工学习。让我们做好准备!准备赢得一切!


  第一章  真正的罗文精神

  一、罗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准备

  真正的罗文精神不仅仅是勤奋、敬业、忠诚、主动,最重要的是要一切从准备做起。
  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成为《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一样的人。长久以来,“罗文精神”已经成为了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其实,在这些优秀品质背后,还蕴藏着大多数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深刻的理念:准备。
  有一家银行,分别贷巨款给四位20岁的青年,
  条件是:他们必须在30年内还本付息。
  第一位青年心想,突然有了一笔款,可以放松了。于是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还不到5年,他的钱花光了——他一无所得。这位青年的名字叫“懒惰”。
  第二位青年很兴奋,每天忙忙碌碌,恨不得每周工作8天!但是办事不用脑子,差错不断……他付出的劳动比别人多,得到的却很少。勉强坚持到11年,还是赔了本。他的名字叫“蛮干”。
  第三位青年小心谨慎,凡事服从,总是等到命令才动手。常常临时抱佛脚,结果事倍功半。累死累活才在30年后还上本钱。他的名字叫“盲从”。
  第四位青年工作积极,他懂得准备的重要,因此工作效率很高。只有他,不仅在第十年头上还本付了息,还可以拿出余款贷给别人。谁都知道,他的名字叫“效率”。
  当年,给他们贷款的银行,叫“工作银行”。
  其实,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人生的贷款,是要自负盈亏的。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需要像第一位青年那样的员工,他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又怎么能期待他为别人服务呢?
  同样, “蛮干”和“盲从”类型的员工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他们缺乏准备的习惯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为了企业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会重用那些名叫“效率”的员工——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具有忠诚、敬业、主动精神的人。这才是罗文精神的核心。
  《致加西亚的信》中,关于罗文的故事非常简单,当时正值美西战争(作者注:1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爆发。美国总统麦金利(美国第25任总统)有一封极为重要和秘密的信件,要尽快交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以期与他取得联系并获得和他的合作。而加西亚正转战在茂密丛林里,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军事情报局推荐了安德鲁·罗文中尉承担送信的任务。故事的结局是:加西亚从与死亡同行了三个星期的罗文手中接过了这封信。
  正是这个故事促成了《致加西亚的信》的诞生。这本书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一版再版,甚至在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畅销图书第六位。
  有一天,阿尔伯特·哈伯德和朋友聊天时,朋友说:“罗文所完成的这件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道依靠的只是敬业和勤奋吗?”这个问题使阿尔伯特陷于沉思。的确如此,当时罗文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敌人的子弹,还有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他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加西亚,也不知道他当时确切的地址。要克服这些困难,只凭敬业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阿尔伯特认定: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才促使罗文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些敬业、勤奋只不过是一种素质的外在表现,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正是因为他具备一种提前意识——准备,这才是罗文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阿尔伯特在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决定再写一本书,把罗文精神的核心——准备灌输到大多数对此还没有清醒认识的人们的头脑中,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效率低下。
  他开始着手翻阅以前的资料,走访当时一些事件的亲历者,准备静下心来好好完成这一意义非凡的“工作”。遗憾的是,由于那次让人诅咒的海难,他并没有完成这件工作。直到他去世几年后,小伯特才从尘封的阁楼里看到了这部尚未完成的手稿,上面只有一些简单的大纲和零散的感悟,在这些只言片语中,阿尔伯特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准备赢得一切!”
  虽然书稿最终没有完成,但阿尔伯特通过查阅资料的发现,印证了他的分析:罗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准备。正是这种时刻充分的准备,才给了罗文强大的自信。尽管任务异常艰巨,但充分的准备让他坚信,他能够完成任务。准备使一些在别人眼中看似不可能、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变成了现实。
  关于罗文的记载虽然很少,但得到确认的是: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他把准备意识贯穿于工作的每一处。正是有了平时的培养,这种意识才会在关键时刻闪现它的光芒。其中就有这样一件事:
  一次,罗文和几名士兵接受一项运输一批重要的军用物资的任务。接到任务后,罗文利用出发前的时间,了解了途经道路的情况;查看了途经地区以往的气象资料,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罗文从资料中分析到,途经地区的雨季即将来临。为了安全,罗文决定提前一小时出发。顺利的话,他们可以在天黑之前通过最险的路段,这样就可以避免万一下雨可能造成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而恰恰是这提前的一小时救了他们。由于行使途中,一辆汽车轮胎被尖利山石扎破耽误了时间。而天气突变,眼看大雨就要来临。他们拼命赶路,等最后一辆车冒雨驶离盘山路不久,后面的一段路就塌掉了。第二天,他们顺利抵达目的地,从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得知,昨天他们经过的地方由于泥石流,发生了惨重的伤亡事故。
  如果罗文按原计划出发,那事故就无法避免了。正是准备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也许有人会说:准备?不!我们要的是行动!立即行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使行动真正有效的,恰恰就是罗文精神的核心——准备。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弯路。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前,有两个教士——威廉和汤姆,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教堂里。山间有一条小溪,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去溪边挑水。就这样一晃5年后的一天,汤姆没有下山挑水,威廉没有过多地在意。谁知第二天,汤姆也没出现,第三天也一样。就这样过了1个月后,威廉终于按捺不住了,要去看个究竟。
  威廉来到了汤姆的教堂,看到汤姆正在十字架前祈祷。威廉好奇地问汤姆:“你已经1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汤姆笑着说:“我带你去看看,你就会明白了。”于是,汤姆带着威廉走到教堂的后院,指着一口水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祈祷后,都会抽空来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年轻力壮,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们都年迈走不动时,我们还能自己挑水喝吗?又会有谁能为我们挑水喝?所以,我从没有间断过我的挖井计划。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威廉后悔,自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
  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就可以让工作更轻松,生活更美好。要保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天天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还能源源不断,就要具备事先准备的意识。
  没有什么能比忙忙碌碌更容易,但很多人没有考虑到,这种忙碌后的效果如何。要知道,缺乏准备的忙碌只是在白费力气。
  汤姆的做法和罗文的做法不谋而合,汤姆的准备使他在有生之年都可以不再为水源的问题发愁,而罗文的准备让他成就了美国战争史的一段辉煌。
  其实,许多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而准备却可以使偶然出现的机会变成必然的成功因素。让一个人去做一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那么,这件事的失败在行动前就已经注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