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骂出好孩子 >

第3部分

骂出好孩子-第3部分

小说: 骂出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儿女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我妻子看见把她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拖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不以为然:“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来了,何必还推什么车子呢?”
妻子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
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多余的。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会自己要用推车的。这既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自己到生活中去学会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才最牢固。
同时,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并才能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当然,在儿女这样做时,也不应排斥向父母请教,排斥父母的教导与提醒。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了电动玩具,一玩几个钟头。或者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就看了起来。正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急坏了做妈妈的。有的父母气急了,没有办法,就抢掉孩子的电视游乐器,或砰地一下关上电视:“快去做功课!整天正书不念,看你将来怎么得了!”
做妈妈的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看,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念书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反效果的。因为如果孩子对书本(功课)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念,孩子只会对念书感到痛苦,会讨厌书。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责,愈强迫,孩子愈讨厌。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电视游乐器和电视的时候,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而应当想办法使孩子转移兴趣,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例如母亲可以问:“你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你们今天上什么课?讲了一些什么问题?那些问题都听懂了吗?”“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趣吗?”诱导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家长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子女读书,读好书,希望子女成才。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或唯一的原因。他们对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子女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为奇。其次读书与玩相比是一桩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母亲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中学读书。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因而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那位母亲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是正确的,父母督促子女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否则,子不教,父之过。因为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子女努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也可以骂、应该骂。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骂不怕,仍然是贪玩而不读书,则应该作耐心细致的说理工作了。只能是通过耐心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读书的重要,并对读书产生兴趣,由不自觉而逐渐变为自觉的学习。同时,父母还应该热情地帮儿女妥善地处理好玩与读书的关系,做到有劳有逸。学习好,休息好。
因之,我们也不应一味地反对孩子玩电视游乐器和看电视。因为它们对启发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还是有益处的。只要不是过度沉迷于游戏,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允许孩子看正书或做功课一方面难于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板。所以应该通过看儿童书籍和电视以及玩电视游乐器使孩子多方面接触世界和事物。
否则家里的电视机关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邻居家里去看。家里不许玩电视游乐器,他跑到外面去玩。孩子如对功课不感兴趣,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即使人坐在书桌前,心思也可以仍在电视上。
再者,父母在要孩子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除不能强迫外,也不应提一些过高的,显然是孩子一时无法达到的要求。前面讲的长沙晚报上报道的那位老农也是恨铁不成钢,要孩子读好书的心情过于迫切,提出了不恰当的要求:考几个一百分。一个完全不愿读书的孩子一夜之间可以变成一个考百分的孩子吗?这无异于在把孩子往死路上逼。所以,只能循循善诱,逐渐提高要求。
读书不能强迫,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在儿女不愿读书时,父母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读书困难很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同时,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时,也应因材施教。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实是大小了,还不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一个人一旦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企业家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一听就先说:“你做得好吗?莫做错了,把东西搞坏了!”这样孩子就会犹豫畏缩起来,没有了信心!而信心则常是一个人做成事的后盾。反之,畏缩、害怕失败,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有个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因而这位围棋家以此话勉励自己的弟子。所以他的弟子们都敢积极地进行挑战,而且多数成为了棋坛名人。
学功课也是这样,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一门功课学好。一个在英语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了英语口语的。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超乎平常的构思,也不一定。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何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了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甚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而是热情的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我就见过有些父母,他们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考上。这时父母就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作法是极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时我们却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他谈心,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孩子再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家长们都希望儿女成才。年轻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在儿女的智力投资上不惜一切。他们聘师教孩子写字、认字,甚至弹钢琴。有的孩子生性好静。坐得住,拿支铅笔给他乱画,他也喜欢。从前我家搂下的一位邻居的孙子就是这样。他一个人拿一支铅笔一张纸坐在小桌子跟前能画上一两个钟头,不吵不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一样。念小学以后,一直在儿童美术班学画,确实画得不错了。但这样从小对画画有兴趣,喜欢画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我所见更多的是父母强迫,孩子们画画、写字、弹琴、而且还硬性规定每天必须画几小时,写几小时的字或弹几小时的琴。一个三、四岁,五、六岁或七、八岁的孩子正是对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时候。你现在要把他关在屋子里,锁在书桌旁。钢琴前,他怎么会受得了呢?而且还是一两个钟头。于是有的就只得逃跑。父母发现后,当然少不了要挨一顿训斥;同时还得老老实实地又坐回去:“你再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学不好的。而且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对画画、写字、弹琴反感,厌恶,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画是圆圈圈,字写的东倒西歪……这还是好的,老实的。
早一两年报上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小学生,家里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上教师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广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了。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玩!”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艺术家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同时应该先从培养儿童的兴趣着手。而且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在幼儿时期,作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自觉地愿意学习时,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