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14部分

哈佛女孩刘亦婷-第14部分

小说: 哈佛女孩刘亦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调查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城里的独生子女父母也许并不一定需要孩子出钱赡养自己,但是得不到惟一的孩子对自己的关爱和体贴,总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农村的孩子们目睹父母的劳动,也参与一些辅助劳动,对父母的辛苦有直接的体验,大多都比城里的孩子心疼父母。城里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更需要让他们在家务活中体验父母的劳累,即使家里有保姆,也应该让孩子洗自己的小衣物和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以免养成“少爷作风”。
其实,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灌输双重标准,练习宽容待人
我对婷儿要来很严、很细,一次都不肯放宽标准,婷儿对别人亦表现出这种要求甚严的态度。我要求她做事情和纠正错误都要做到“说一遍就听”,她也要来我说一遍就听。我当然很听话,但别人就不可能按我们的标准行事了。婷儿在弄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之前,不止一次地陷入双重标准带来的心理冲突之中。婷儿曾不止一次地哭着问我:“为什么比我大的我也要让,比我小的我也让?”“为什么他这样就可以,我这样就不行?”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在1985年初的探亲途中:
2月9比我带婷儿从窗户爬进火车,整整一昼夜,又热又臭又闷,然而最难忍的是渴。婷儿盯着别人的一堆“手榴弹”(塑料包装的水),愤愤地说了半天:“哼,光顾自己不顾别人!”我又好气又好笑地制止她,“手榴弹”的主人却被婷儿的神情所打动,递给了她一瓶,使我的说服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少力量。
她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像我对她那样严格要求,有一次,婷儿竟然因为两个小朋友没有回答她礼貌的招呼而难过得哭起来。别的小朋友做错了事情不能像我们那样“说一遍就听”,婷儿也会像我对她那样要求别人当场从错马上改正,遇上娇宠惯了的孩子,就会发生冲突。我再三教她“对自己要严格,对朋友要宽容”的道理,但她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宽容不来。
我在日记里分析着:难道是因为她对宽容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体验过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么?看来,我今后要想办法让她体验体验宽容的滋味,学点宽容的办法,但要避免把迁就当成宽容。
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当时的情况其实是“严格有余,从不迁就”,可惜自己还缺乏认识。直到我第一次在婷儿面前情绪失控,我才做出了真正有效的反思和调整。
那次令我感到惭愧的经历,发生在1985年6月19日,快到电大期末考试的时候:
今晚婷儿终于学会了折纸船。我只是用嘴巴提醒了几点注意事项,如线条要整齐,翻船时要捏紧斜线和横线的交界等等。看到女儿独自折成的小船,我惭愧地向女儿道歉:“刚才不该因为折船的事吼你,请原谅!”女儿回答说:“没关系。以后你记住,大人看到小孩犯了不能原谅的错误实在想打的时候才能吼一下。”然后帮我把拖鞋拿来,并不顾我的阻拦,帮我把摔得老远的凉鞋捡起来放好。我真的惭愧了。
刚才,我为婷儿不能迅速地学会折叠精确的线条而大发雷霆,甚至把她没有翻好的纸船揉成一团丢在地上,把婷儿弄得不知所措,吓得哭了起来。我自知过分,才让她去拿手绢擤鼻涕、擦眼泪,并帮她重新栽了两张纸让她自己去折船玩。婷儿立刻破涕为笑,又专心地折起来。为了折得好一些,婷儿又来请教我、我教了两遍对齐的方法,她还没掌握好,我又要火了,干脆走开到长沙发上躺下来。
一想到40天要赶3门功课,而每天晚上都被婷儿缠住不能背书,我简直烦死了,摔掉了鞋。婷儿要我捡起来,我捡起鞋来使劲又一摔。
婷儿从没看过我这样火,吓得哭着跑过来劝我:“别生气了!”我克制着说:“我没生你的气。”婷儿不哭了,又跑回去专心地折她的船去了。我看婷儿如此入迷地做事情,心里又爱又怜,忍不住责备自己:“早几个月不抓紧时间,今天上午还在看小说,现在却拿婷儿出气。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过去一直在准备功课,哪至于连教女儿拆船的时间都割肉似的疼呢?”
想到这儿,气也消了。又回忆起自己好像是上小学时才会折船,至少也是七八岁的样子,而婷儿才4岁,我4岁时会干啥呢?只不过会捡地上的梨核罢了(困难时期,饿的),现在我这样对待婷儿实在是太苛刻了。
正想着呢,婷儿又来求教了。这回,我和蔼地指导她完成了翻船的工序。她又拿出一张纸,要再折一只船,我应允了,并提出她独立完成,我来把这事记入日记。
我是快16岁时才开始培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习惯,我对婷儿提出这种要求是否太过分了呢?她毕竟才4岁半呀!卡尔·威特的父亲正是为了避免出现对两个孩子要求不一致的局面,才不让威特成年前与同龄儿童交往,以免给孩子的是非观念造成混乱。他这样做是对的。但我没有这个条件,我只有努力想办法,既减少孩子思想混乱的程度,又防止婷儿形成苛求别人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恐怕我首先要改变对婷儿的苛求态度。我愿和婷儿一起改正缺点。
我在想办法调整,婷儿也在想办法调整,当天晚上婷儿就提出,妈妈考试期间她愿意到旁树姨妈家去住(我表姐很痛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对婷儿的态度缓和多了,当她干某件事兴致正高的时候,我不再强迫她马上停下来做我要求她做的下一件事,而是对她说:“好吧,那就再给你5分钟吧,但是你必须守信用,时间一到,你必须去做什么什么。”这种时候,婷儿总是很守信用的。
这些天婷儿画画进步也很大,几乎每天都要给我带张画回来,那天却因为黄维怡抢了她准备送给我的画,伤心得哭了半天。我从“可爱的人要忠厚待人”这一点劝了她半天。她因为对《银匠哈桑》为人忠厚这一点印象很深,很想有些美德,才勉强止住了泪。
但她仍然奇怪为什么对人对己要用不同的标准?后来我想了个简单明了的理由说服了她:“因为你受的教育比他们好,懂的道理比他们多,应该给他们带个好头。但你不是小朋友的妈妈,小朋友的错误应该由他妈妈管。”此后我只消问一声:你是他/她的妈妈吗?婷儿马上就能跳出心理误区。
重视集体生活,培养社会技能
《情商之门》的作者说:“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与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重大。要想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孩子们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环境,并对之作出适当的反应。孩子们必须懂得如何把自己与他人的期望和需要相协调。”中国人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双重标准,实质上也是为了协调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我认为,为了学会很好地与人相处,婷儿还需要学习更多现在被称为“情商技能”的东西,最好的学习地点,就是幼儿园和学校。需要集体生活和游戏才能养成的很多性格和能力,如:友爱、协作、大方、守纪、开朗、公道、礼貌、自尊、集体观念、竞争意识、责任心、组织能力、服从精神、领袖能力、牺牲精神等等,这些都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离开了集体几乎无法培养。上述种种都让我为没把婷儿培养成“孤家寡人”式的“神童”而感到庆幸。
社会技能也和其它情商技能一样,是可以学会的。办法很多,比如,父母的典范作用、父母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孩子精神发育与年龄相适应,都能达到使孩子学会社会技能的目的。
正如我所估计的那样,婷儿在幼儿园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但却在我的指导下学到了很多重要的情感和社会技能:
。。。。婷儿说:她和唐颖为争当娃娃的妈妈,都哭了,我就事论事,告诉她:“先争后哭是愚蠢无能的办法,聪明人应该主动去安排组织小朋友轮流当妈妈。”当晚在市歌排练厅,她和一个6岁的女孩子玩得很好,我只是提醒过她一句:“早上谈过的要会安排。”事后问她,她高兴地说:“我先当卖菜的阿姨,让姐姐当妈妈,后来我又当妈妈,姐姐当卖菜的阿姨。”(组织能力就是这样萌芽的。)
。。。。婷儿在礼貌方面很有进步,道歉、致谢,已成为她下意识的行为,问好的习惯也在养成。为了这一点,我总是主动向别人问好,她就自然地跟我学。这比单独强迫她问好效果好多了。另外,到什么地方去,我总是记住提醒她注意礼貌。提醒之后,她就更加注意自己的礼貌问题,这对于培养自制力也是有好处的。
婷儿在幼儿园同小朋友关系不错,她爱幼儿园。今天迟到了,教室里没有人,都蹲大便去了。婷儿说她能一个人呆在这里,“我又不动桌上摆的纸和笔呢!”我就放下她走了。这一点很不容易。让她一个人呆在什么地方,这真太难了(l岁多时妈妈突然“消失”,给小婷儿留下了害伯往事重演的“后遗症”)。以后要逐步训练她独处的胆量。
婷儿在幼儿园能想起吃感冒药,基本上按我的吩咐,自己吃药。
为了让婷儿建立集体荣誉感,幼儿园开花会时,我带着她跑了很远的路买回一盆红、黄两色的“白头翁”,成功地参加了花会。
买花的例子在情商专家看来很有建设性一有时候要帮助孩子“做出成绩”,让孩子获得“很大的成功”,这种喜悦的力量足以推动孩子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除了在幼儿园学习与人相处外,邻居小朋友之间的玩耍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小孩子在一起玩都很好。这有助于弥补位生子女的天然缺陷。但也不能放任自流:3岁多时,婷儿弄坏了小袁的女儿邓玲的压发圈,我就告诉婷儿得用准备买气球的钱来赔偿邓玲的压发圈。那会儿婷儿刚从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中学会了运用“心中的痛苦”这一说法,就说:“我忍受着心中的痛苦,等你下个月发了工资再买气球。”
这是为了让婷儿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后果。顺便说一句:要忍受痛苦的意识,婷儿十分明确、她身上的痛、痒,我都要求她忍耐,不哭闹、不乱抓。这不仅因为“坚忍”也是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一个人老是用身体的小不适来搅扰别人,也是不受欢迎的。婷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她这样做了,也这样要求我。
与用不同观念、不同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我平时尽量减少她同这种孩子的接触一我不能让还不能自觉把握自己的女儿去受消极面多于积极面的孩子的影响。实在避不开的时候,也要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并帮助婷儿积累经验:
十来天前,一个朋友给了婷儿一枝金银花藤,婷儿和xx在一起玩了不到两分钟婷儿就哭了。我来询问原因,xx抢先说:“她扯花,我拿过来不让扯,她就哭了。”我又问婷儿:“是不是这样?”婷儿只是哭着喊:“妈妈!”说不出话来。
我边批评婷儿不该扯花和哭,边牵她回家。路上,婷儿哭着说:“不是我扯花,是xx把花抢过去扯的,xx撒谎,我讨厌xx。”说完就大声痛哭起来。
我猛然想起周克芹说的,“看看小孩第一次感觉到欺骗的时候,有些什么反应。”我明白,这就是婷儿的第一次。我很理解她的心倩,但不能跟着她诅咒xx。我纠正她说:“只能讨厌xx的缺点,不能讨厌这个人。而且哭是无能的,哭只会坏事。如果你当时就冷静下来,对自己说不要哭,把真实情况告诉妈妈,妈妈就会批评xx的缺点,让她改正。你一哭什么都完了,别人只听到xx的说法,只能认为是你扯花。所以以后千万不要哭。怎么样,撒谎的滋味好受吗?这下你也尝到了,以后千万不要撒谎。”事过之后,婷儿确实没有撒过谎。(以前有过做了不对的事不敢承认的情况,每次都受到严厉的惩罚,主要是斥责、生气,气极了也打过屁股。事情虽小但性质严重,不敢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