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回明末当皇帝 >

第58部分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58部分

小说: 重回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轮,这种车辆的行驶需要四匹马或者两头牛的拉力,基隆眼下并没有这么多的畜力,因此许多车子其实是用人力拉的,当然这些工作都是由矿上的矿工来进行的,因此在矿上有大量的俘虏因为这个而积劳成疾。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一部血泪史,这其中有这个民族自己的血和泪,也有异族和异己的血泪混合其中,眼下明军的发展便是基于日军和梁军的俘虏的血泪之上。

炼工厂只能将铁矿石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提取出有用的铁矿,然后熔炼之后打造成各种器具,诸如火枪的枪管,铁剑,盾牌,火炮的铁箍等等。

但是铁的脆性比较大,虽然硬度比铜大,但是延展性却比铜要差很多,所以这时候的用处虽然有所扩大,但是在很多领域还不能够完全取代铜的作用。

担守后世的一项冶炼技术却改变了这一局面,那就是炼钢。

铁水中含有碳、硫、磷等杂质,影响铁的强度和脆性等,需要对铁水进行再冶炼,以去除上述杂质,并加入硅、锰等,调整其成分。

炼钢的主要原料是含炭较高的铁水或生铁以及废钢铁。为了去除铁水中的杂质,还需要向铁水中加入氧化剂、脱氧剂和造渣材料,以及铁合金等材料,以调整钢的成分。含炭较高的铁水或生铁加入炼钢炉以后,经过供氧吹炼、加矿石、脱炭等工序,将铁水中的杂质氧化除去,最后加入合金,进行合金化,便得到钢水。

炼钢有三种方法:平炉、转炉和电炉炼钢,但是眼下由于工艺和器械的限制,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点明军眼下都不能实现。

那么中国古代就没人能够炼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春秋时代,中国人已经能够冶炼钢材了,所以《寻秦记》里面项少龙在守城之前派人铸造了一把钢剑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是真的有可能实现的。

春秋时炼钢主要是采用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用含碳量比较低的熟铁放在碳火里面加热,以吸收一部分碳,从而得到钢。

到了战国时期则改进技术改为脱碳炼钢,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材料,通过反复熔炼祛除里面多余的碳从而得到钢材。

到了西汉时期,工匠们发现对马口铁的脱碳退火之后,通过反复的锻打也能够使得宝剑锋利,其实这跟日本锻刀的道理是一样的,反复锻打实际上上进行碳的渗透,使铁变成了钢,这才变得锋利。

到了西汉后期工匠们又一次改进技术,产生了百炼钢,实际上就是将生铁熔炼成水,通过搅拌使空气中的碳融入铁水中去,这一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含碳量,然后通过进一步的锻打使之变成钢。

而之后的灌钢法几乎是古代炼钢技术的顶峰了,通过生铁和熟铁的混和,利用生铁熔点低先于熟铁融化的特点将两种原材料混合在一起,使之含碳量得到平均,从而得到钢材。

因为两者含碳量的很大区别,所以控制两种原材料的比例,就可以得到含碳量不同的钢材,这种方法明军目前是可以采用的,因此在对铁矿进行初步处理之后,明军就已经开始炼钢了。

由于技术并不是熟练,所以初期的产量并不高,但是明军目前对于钢材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比如项玉想制作一批蒙钢盾牌,这种盾牌需要在便面上蒙上一层钢,因此这种钢材的硬度一定要硬,在不考虑合金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需要碳含量接近0。6%的钢了,而铸造钢炮的钢又跟这种钢不一样,他需要较好的延展性和硬度。

由于煤炭的开采,使得明军在炼钢的时候能得到更好的材料,而煤炭又让项玉想到了一个后世具有划时代的发明——蒸汽机!

由于资本的发展,人力和畜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了,因此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的时候,欧洲人进行了蒸汽动力方面的研究,后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终于在1708年由纽可门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独立的提水泵,被称为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先在英国,后来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它的改型产品直到19世纪初还在制造。

但是这种蒸汽机的效率十分低下,大量的蒸汽在工作的时候被浪费掉了,因此被后来更加先进的瓦特发动机所取代。

瓦特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初期的瓦特蒸汽机仍用平衡杠杆和拉杆机构来驱动提水泵,为了从凝汽器中抽除凝结水和空气,瓦特装设了抽气泵。他还在汽缸外壁加装夹层,用蒸汽加热汽缸壁,以减少冷凝损失。

应该说蒸汽机虽不是瓦特发明的,但是经过他的改进之后蒸汽机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推广,人类这才开始步入了蒸汽时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原理自然难不倒项玉,加上考虑到日后由于各行业的发展,人力和畜力必然会跟不上来,因此将这个东西捣鼓出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项玉此时虽然能够独立完成蒸汽机的设计与制造,毕竟瓦特的蒸汽机的设计图和原理他都烂熟于心,但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和今后的发展,项玉将蒸汽机的理论向设计院中的诸多学院公示,让他们考虑怎么样才能将这小小的蒸汽转化为动力。

设计院新开不久,整合了之前的军械所的研究院和海军的研究所,可以说是基隆市里面最聪明的人才汇聚一堂了,当然了随着学校的开办,之后的人才数量肯定会逐渐涌现出来。

这些设计院的人对蒸汽机进行一番研究之后,试着制作出了一个模型,由于项玉已经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跟他们讲过了,所以他们制作出来的模型从可行性上来说是能用的,但是却显得有点复杂,项玉在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简化并且增加了气密性,以减少热量和蒸汽的损失,之后再将设计图和模型交还给他们。

这件事情便彻底的交给他们处理了,包括后面的制造、实验、改装等等工作,这都是比较消耗时间的事情,项玉自然不可能全身心的扑到这件事情上面来,因为基隆城里面的两所学校已经要开学了。

学校的建设进度要比他原先预估的时间要提前不少,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建造,可能是没有像后世那样的征地拆迁和钉子户的缘故吧,自己的土地用起来就是方便的多。

学校已经基本完工了,同时生源的统计也已经完成,差不多有将近两千名适龄儿童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到学校来读书,差不多也有一千多人的家长不愿送孩子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考虑,项玉也不打算强制推行义务教育,但是愿意来上学的孩子中间出现了他预想中的男多女少的局面,近两千人中有一千六百多名男孩,只有不到四百的女孩子,看来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字这个时代还是比较严重的,不是有什么女子不出府院的规矩么?

不过这四百名女生的出现也让项玉看到了希望,至少还有接近四百个家庭是开放的,比他的预期要好一点。

学生们根据家庭的远近分别送进南北两处学校中去,结果南边的学生很明显就比北边的学生多出一大截,这其中南校有超过一千二百名学生,北校只有刚刚满八百人,几乎只是南校的三分之二,虽然南边的适龄儿童人数确实是比北边的多,但是也没有多到这个程度,这也反映了穷人家或者说农民和工人家庭,更愿意将家中的小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看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早在明朝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学校的建立需要相应的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之前特地成立的教育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超过两百名的公职人员了,这个人数不算多,但是如果放在只有三万人口的基隆城中一比,就能看出规模了,差不多1。5%的比例,远比后世的天朝要高得多。

南校按照学生的年纪层面一共分为了三十个班,北校分为二十个班,其中南校里面有八个女子班,北校有六个女子班。

第九十九章项玉成亲

将教育和科技的事情安顿下来之后,摆在项玉眼前的还有一个行政体系的问题,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中央采取内阁制、六科给事中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担行政权,到了永乐朱棣时期,

兵制: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

地方上:西南地区采取“改土归流”的流官制。其他是行省制度。

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总督始于明代。

既然如此,那么项玉眼下在基隆的职位大约相当于一个地方的都指挥使,或者有点类似于总督,拥有一定的行政权。

明朝的制度并不是不能沿用,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后世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都比较好,但是目前的中国仍然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制度必须与实际结合,不能因为西方的这些制度比较好就可也直接搬照来用,尽管这两种制度目前都还没有出现。

但是由于明朝此时实际上已经灭亡了,再打着明朝的旗号延续明朝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基隆城里面的百姓都是在台湾生活了比较长时间了,他们对于明朝的感情已经很淡了,况且清军入关已经将近二十年,南明朝廷也已经早就覆灭了,打着明朝的旗帜也不能够获得很大的支持,反而会碍手碍脚,束缚住项玉的行动。

所以项玉想要摆脱这一局面,就必须改变眼下身上背负的明军将领的称谓,这件事情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起一些士兵和民众的误解。

这些事情都要和陈永华进行商议,陈永华才智过人,也不是一个愚忠之人,这些事征求他的意见并不会让他觉得为难,实际上陈永华早先就劝过郑家父子,让他们另立旗帜,不要再受到南明朝廷的制约,不过后来随着隆武帝的投降,郑成功实际上已经没有掣肘之患了,而且考虑到要收揽人心所以就没有采取他的建议。

因此这个时候项玉向他征求看法的时候,陈永华自然没有表现出来特别反对,不过他考虑的要比项玉更加全面,他建议项玉先不妨从小事入手,加以改变,看看众将领和百姓们的反应,比如在基隆城里面不设置向明朝那样的州一级的官员了,而是按照项玉心中的想法另设职位。

这一点项玉也早有想法,他打算在基隆市施行市长制度,设立市长一职为一市最大的官员,下面分设几个副市长来分别负责不同的领域,不过眼下基隆城还不大,管理起来也不是那么复杂,所以副市长不需要那么多,免得引来了臃肿的官僚体系。

陈永华虽然不知道市长是什么样的官员,不过推测应该是和明朝的知府是一样的性质,至于下面的副市长什么的,应该是和通判同知是一样的性质。

至于军队方面,项玉的想法可就多了,明朝的时候设置卫所制度,将领的职位和编制到了后期变得十分混杂,后经戚继光的改革,出现了营制建制,项玉决定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这个时候战场上还是流行大规模集团作战的,因此按照后世的班排连的建制来编制的话意义不大,所以主要建制还是以营为主,一营的士兵人数在五百至一千人左右,五个满编制的营划为一军,这样一军的人数在两千五百到五千人之间了,然后十个军编为一个集团军,三个集团军编为一个方面军,有点借鉴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的编制,其实后面的编制对于眼下的基隆军队来说意义不大,因为项玉手中目前包括海军在内,总人数刚刚达到一千六百人,陆军只有两个满编制的营,海军也才四百余人,陆军短时间内的发展不会太大,毕竟由于受到了人口总数的制约,可以充当兵员的青壮男子数量不足,所以为了发展经济,军队短时间内不会扩编。

但是海军因为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加上已经派遣部队前去招募沿海一带的渔民,所以今后将会适当扩军,在台北的北方不远处有一个长链条似的群岛,叫做琉球群岛,项玉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要带着海陆军前去征服这几个岛国,不仅是扩充地盘而且是为了吸纳人口,这三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在八万人左右,如果能够吸纳进来对于基隆的发展也是极大的促进。

这时候基隆里面的商行们已经再考虑出海做买卖了,由于银行的贷款,使得许多企业都扩大了生产,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但是长此以往,整个基隆的市场将会迅速出现饱和,因此许多精明的商人已经再向政府询问何时可以有条件和外国通商了。

其实在荷兰人殖民台湾期间,荷兰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商业往来也是十分频繁的,连带着许多台湾的商人其实是跟日本做过生意的,只是目前苦于能够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