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7部分

"三国"智谋精粹-第7部分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 
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 
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 
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 
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 
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 
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这时, 
孔明已“躬耕南阳”有12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 
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 
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成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 
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 页面 25…

                              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 
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 
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 
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对”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 
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 
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 
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也是个 
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 
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 
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以智谋折服众将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 
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 
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计,只一味恃勇。他快 
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 
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导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 
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45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郃, 
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 
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 
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 
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 
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 
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 
一大学问。 

                      2。统一北方:曹操听荀彧之策 

     一统北方成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虽因时势造成,但他的雄才大略是其取 
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善于用人。故济济 
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众星伴月。他们出谋献策,为曹魏立下不可磨灭的 
功勋。其中,以荀彧的贡献最大,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实有赖于苟 
或的英明决策。 

                              备受赞誉的荀彧 

     曹操一见荀彧来投,便给他高度的评价,“吾之子房也。”魏晋南北朝 
时期,评点人物的风气很盛,许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见称,其事迹多记于《世 

… 页面 26…

说新话》之中。他们评点人物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其言多中,这很值得研 
究,因用人要从识人始,不识人就难于用得其人。三国时代,逐鹿中原的群 
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谦恭下士以搜罗人才为己用。而用 
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录用。曹操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 
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为人伟美”,或因其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过去 
的表现下的结论。《三国演义》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材料,陈寿著的《三国志·魏 
书·荀彧传》却有记载,说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为时人 
所重,南阳何颙就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 
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 
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以保存。袁绍 
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 
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两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 
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 
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 
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 
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 
出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 
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 
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 
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 
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 
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 
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 
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 
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 
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 
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大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 
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 
决策,也是”济大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奉天子以服众望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 
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战,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 
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 
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 
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 

… 页面 27…

而为之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 
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 
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 
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 
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大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 
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 
不仅能令诸侯,且得人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 
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 
士人则很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 
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 
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 
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 
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 
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 
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 
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 
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 
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 
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 
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 
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 
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 
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 
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深 
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 
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 
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 
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而荀彧 
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 
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 
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 

… 页面 28…

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 
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 
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 
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 
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认清首要敌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 
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 
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 
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