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31部分

"三国"智谋精粹-第31部分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故李肃能以利动之:关公则以义为重,非名马、金玉所能动其心。而张 
辽却晓之以义,责之有“三罪”告之有“三便”,故有关公的“三约”,权 
变而归曹。故说的对象不同,说法也应异。 

                         责战死不义,有“三罪” 

     关公被曹操围困于上山,张辽因与关公有交情,乃往说之。张辽知关公 
是忠义之人,直说曹操要他归降决不行,却反责他如战死其罪有三,说:“当 
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先即战死,倘使君复出, 
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 
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 
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踏火,以成匹夫之勇,安 
得为义?其罪三也。”关公以义自诩,张辽偏责他战死不义,这就使关公不 
能不考虑,故沉吟问:“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 

                        为之设想,关公订“三约” 

     张辽乃为关公设想说:“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 
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 
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张 
辽不仅善于说人,且善于为人设想。张辽也是个英雄,正因是英雄才能了解 
英雄,其所说的所想的才能打动关公之心。关公才提出“三约”说:“一者, 
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情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 
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回报,曹 
操不同意“但知皇叔去向,虽远必往”这一条,张辽说:“岂不闻豫让‘众 
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 
云长之不服也?”操乃同意,关公始降。张辽可谓巧于说辞,也会做好人, 

… 页面 115…

两面都不亏。 

                         3。以理服人:诸葛屈群儒 

     曹操南征,孔明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当时,东吴分成主 
战和主降两派,主降派人多势众,孔明一到东吴便被迫跟他们展开一场激烈 
的舌战。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孔明对这班“峨冠博带”的投降派早就了解,便针对他们懦弱无能、畏 
敌如虎予以揭露,以理服之,并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张昭为贬低孔明,讥笑他自比管仲是不自量,孔明则用事实驳说:吾主 
兵不满千,将止夫、张、赵云,且军不经战,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 
白沙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 
此。”并以庸医杀人为喻,隐然笑张昭等是庸臣误国。最后反唇相讥,说张 
昭等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虞翻夸大曹军声 
势,孔明指出:“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 
也。“虞翻笑他“军败当阳,计穷夏口”,犹言“不惧”是 
      “大言欺人”。孔明讥讽说:“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 
暴之众?退守复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 
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观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步骘说他“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孔明并不讳言,理直气壮他说: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此非畏强凌弱,慎 
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澡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薛综说人心归曹,刘备不识天时必败,孔明则愤怒谴责其为汉贼张目,“不 
足与言!”陆绩鄙视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孔明轻蔑地笑说:“公非袁 
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 
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口若悬河,群懦失色 

     孔明在这场辩论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辩论天才,跟他辩难的,都是东吴 
负有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辩不胜他们,就无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操。 
而这些人都主张投降,故孔明把辩论的焦点放在这方面,並在以理服人的前 
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 
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热嘲冷讽;对无知的,加以启发。由于孔明理足 
词严,口若悬河,群儒尽皆失色,这就给投降派狠狠当头一棒。 

                         4。先激后说:孔明折孙权 

     孔明说孙权,何以反而先激之?这是孔明因人而异,对张昭等辈则驳之, 
使其理屈词穷;对孙权则先激之,因孙权是英雄,求之会无动于衷,激之才 
引起其注意,然后始能使其求己,说之则易。 

… 页面 116…

                        先激之以摸清其对战降态度 

     孔明舌战群儒后,鲁肃引其见孙权,孔明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 
仪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说。”于是先说曹操势大: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当孙权要他为之 
决战和不战,孔明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 
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而事之?”孙权不高兴地问:“诚如 
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激之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 
辱,况刘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成,此乃天也, 
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说刘备不可降,而孙权可降,实是有意藐视孙权。孙 
权听了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这么一激,孔明便摸清了孙权的思 
想状况。说其可降如无动于衷,说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变色、拂衣而起, 
说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这样孔明使知道下一步怎样对他下说词,并料到联 
合孙权抗击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激将法奏效,孔明展辩才 

     鲁肃不知孔明用意,反责其“欺吾主太甚”,孔明仰面笑说:“何如此 
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鲁肃转告孙权,孙 
权回嗔作喜说:“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乃请孔朋入后堂,置酒相待。孔明始为之分析形势说,“曹操之众,远来疲 
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 
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 
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 
而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孙权大悦说:“先 
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孔 
明采取先激后说之法,终于折服了孙权,胜利完成其出使东吴联孙权抗击曹 
操的战略任务。 

… 页面 117…

                                六、缓 急 

     做任何事情,是缓是急,应看具体情况而定:应急则急,应缓则缓。应 
急办而缓办,将会误事,应缓办而急办,也可能把事情弄糟。这可以说是做 
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对于战争,是缓是急,也应如是处理。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故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其 
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篇》),孙武强调战争要快速机动,是从 
实行战略进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战 
争时间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很短,几个小时,最多一天便结束战斗。公元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 
已属罕见的战例。因此,孙武没有涉及缓战的思想。战国以后,由于经济的 
发展,战争则变得很复杂,时间持续长了,如吴楚柏举之战就打了十一天, 
越灭吴围困姑苏竟达三年之久。一般来说,战略进攻必须神速,战略防御则 
要持久。这已为尔后兵家所遵守的法则。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战略进攻的某 
一阶段也需要缓战。郭嘉策翼州、定辽东时,则提出“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的计谋,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大胜利。《三国演义》有不少“缓 
急”的例子,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1。待乱入朝:董卓屯兵城外 

     何进与宦官斗,因缓而败,董卓应诏入朝,因缓而其篡政阴谋得逞。同 
是缓,其不同如此。 

                         “倒特干戈,授人以柄”。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矛盾极其尖锐,或为立嗣,或为争权,彼此搏斗 
不已。何进与十常侍内讧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灵帝病笃,欲立皇子协继位, 
听中常侍蹇硕之计,拟先召大将军何进入宫杀之。何进知其谋,拒不入宫, 
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太子辨即皇蒂位,派袁绍入宫收蹇硕。蹇硕被杀, 
何进听从袁绍之言,欲乘势尽杀宦官。宦官张让等闻讯,贿赂何进之弟何苗 
说情,何后便出面表示不同意何进所为。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建议:“可召 
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说: 
 “此计大妙!”主簿陈琳反对“外檄大臣入京”,认为这是“倒持干戈,授 
人以柄,必致祸乱”。何进轻蔑他说:“此迂夫之见也。”便发檄至各镇, 
召赴京师。西凉刺史董卓得诏,即提兵望洛阳进发。谋士李儒说:“今虽奉 
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即上 
表。表略说:“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 
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 
清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进得表,便派人迎董卓于渑池。董卓 
却按兵不动。张让等知外兵到,乃密谋:请何太后召何进入宫,伏甲士杀之。 
袁绍等得悉何进被杀,乃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朝内大乱。这时,董卓始整兵 
入朝,趁势掌握了朝政,成为汉廷的实际统治者。 

… 页面 118…

                            不速不容,致乱之由 

     为何董卓以缓而阴谋得逞?何进以缓而遭杀身之祸?“奸在君侧,除之 
贵速贵密。”何进不懂此理,却不速不密。本来,尽杀宦官并非明智之策, 
但既决意杀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进因何后一再阻挠而犹 
豫不决,及召外兵入朝,其谋更加暴露无遗。因其缓,使宦官有时间得以反 
扑;因其谋泄,宦官与之势不两立,不杀何进必将被何进所杀。何进应密而 
不密,应急而不急,这便是其致死之由。董卓奉诏入朝除奸却不密不速,同 
是缓,却与何进的缓有所不同。何进是暗发密诏召卓,为何董卓偏上表把除 
张让之事公布于天下?既然声言要“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为何又在 
渑池按兵不动?其中大有阴谋,他上表使除张让等之事公开,意在告知让等, 
使其有所准备,对何迸进行反扑,促使宦官与外戚内江,他在渑池按兵不动, 
实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乘乱入朝,操纵朝政,为所欲为。这便是董卓以 
缓而其阴谋得逞之故。 

                       2。缓以待变:郭嘉料敌制胜 

     郭嘉字奉孝,颍水阳翟人,是三国时代的奇才。他是曹操的谋士,从征 
十一年,设谋辄中,多立奇勋。操败袁绍,破冀州,定辽东,多赖其谋。在 
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三十八。操哀甚,谓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 
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在 
赤壁大败,逃命归来,想起郭嘉仍痛哭失声,说:“若奉孝在,决不使我有 
此大失也。”可见操因敬佩其才而思慕之深。 
     郭嘉设谋画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