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六零小仙女 >

第103部分

六零小仙女-第103部分

小说: 六零小仙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治国的早晚护送仍旧没断,为此还把架子车厢加宽一些,多买来一头驴拉车,解决了人数过多一趟拉不完的问题。
  周围的生产队看到了都羡慕不已,待到队里有了闲钱就学着将驴车拉起来,在县城和村子来回跑了那么一段时间后,发现不仅方便了村里人还挺赚钱的。
  于是渐渐的,县城周边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拉人的驴车牛车马车等等。
  那些基本都是生产大队的公共财产,送本村人赶集走亲戚逛县城之余,还能顺路拉拉其他人赚点外块增加收入。
  有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花点小钱就能去目的地,大家一般都挺喜欢乘坐的,因此出来活动的人就多了起来。
  大家私底下你来我往互通有无,无形中带动了这片地方的经济。
  县领导得知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由县政府出面统一给每个大队的车辆做了编号和统计,只要他们不作奸犯科不犯事,想跑车使就跑吧。
  年终,当他把这些写进工作文件上报上去后,稍后得到上头的一条指令。
  上头领导要求县里专门成立一个小部门,集体把那些拉人赚钱的车辆管理起来,每月月底考核检查,确保不能让人凭此敛财做坏事,更不能因质量问题出现什么交通事故。
  而到年底时,可以将此作为相应大队的增收业绩,像交公粮一样,把增收按照比例交上来一部分归入国库。
  县领导看完后啧啧赞叹,上头真有想法,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了百姓,国家还多了些进项,说是一举多得也不为过。
  这条指令下达没多久,上头来的指导员就到了,准备指导县政府把水泥厂办起来,然后就可以开始铺路造桥建结实房子了。
  “要想富,先修路!”
  前卫的标语提前了很多年,在水泥厂建成后挂遍了县城和乡下的各个角落。
  有了国家的支持,增收和建设两不误,甚至相辅相成,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比前几年暮霭沉沉没有丝毫生气的场景好上太多。
  百姓们的生活欣欣向荣,勤劳致富奔小康早已成了大众的口号,激励着他们脚踏实地辛勤劳作过上好日子。
  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豫东平原这块资源贫瘠的地方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示范之地、希望之星。
  这里成功向所有人展示了经济民生的发展模板,给那些还处于贫困境地的人们莫大的希望,激励他们跟着组织的领导号召,努力奋斗下去。
  李家村所在的那片地方经历三年的时间,已经一跃成为一省的粮仓所在。
  有大神坐镇,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里庄稼收成不会低到哪去,外加有化肥有机肥等研究出的肥料的加持,每年的粮产都簌簌地往上窜,高的惊人。
  每季收获之后,县领导把统计的粮食产量报上去,省城甚至京都那边都要过来核查一番,那么高的数目让人不免想起前几年差点刮起来的那股浮夸风,不得不谨慎对待。
  然而当领导们实地考察过后,却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正常,收上来的粮食实打实地搁在那儿,下乡亲眼看到的百姓生活也做不了假,真是将粮产搞上去了。
  其中,唯一不正常的大概就是这里的老百姓貌似都喜欢去拜神烧香,光明正大地信奉某位小神仙,都说是对方给他们带来了吃饱穿暖的好生活。
  领导们:“…………”和着我们辛辛苦苦地推行政策搞建设都是白忙活的是吧?
  虽然有点哭笑不得有点小不忿,但是对于在高层圈中早就传开的某个真神仙,众位领导心里都有数,能不招惹还是不要招惹为妙。
  只要百姓们过的好了,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他们即使有再多的辛苦和委屈也都不算事儿。
  荣锦可不觉得他们有啥可委屈的,她还觉得委屈呢。
  事实上,她就要点功德,信仰力都没拿,直接反馈给这方世界了,其他的功绩什么的不都落到相应的人头上啦。
  升官发财不要太轻松,委屈个毛。
  这三年来,她就老老实实地在县初中蹲着,和小伙伴一起将初中三年一级级爬了过来。
  说来这几年周围确实变化很大,生活为此便利很多。
  首先是县城边上开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厂子,化肥厂、水泥厂、纺织厂、砖瓦厂、面粉厂等等,带动了周边一大片的经济。
  然后田里的庄稼收成更高了,地上的路铺的平坦又顺当,成片的棉花田带来了高收益,人们的穿着也跟着好起来。
  砖瓦和水泥卖的便宜又实惠,只要踏实肯干,几乎家家户户不用一年,就能买来材料盖上结实耐用的水泥小平房或者青砖大瓦房。
  细粮种开后,大家伙都开始舍得吃白面了,自家吃不完,多余的还能卖给公社,面粉厂造的面粉不仅供应了周边几个城镇,甚至运往全国各地的大城市。
  粗粮当然也种的,不过大都通过公社卖给搞养殖的地方。
  李家村现在表面上就是养猪的大户,每年出栏生猪几千头,除了留下自己大队上吃的,剩下每隔一季就卖给公社一批,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养那么多头,光是本村收庄稼余下的玉米芯野菜猪草什么的肯定是不够的,那样喂养也不长膘。
  几乎都喂的粮食,从公社换购回来的粗粮。
  至于公社那边从哪儿来,不是还有很多种粗粮赚钱增收的村子嘛,一个大型养猪场能带动好几个村落。
  随着猪肉供应量足,大家伙都有了肉吃,李家村风风火火搞的养猪产业已经声名远扬了,都上了报纸,被领导点名表扬。
  当然其他跟着养鸡养鸭养兔子之类的大队也不少,但规模和影响暂时都还比不上第一个吃螃蟹且受到特殊关注的李家村。
  李老头每次去开大会上台发言,已然混熟了的生产队长们都羡慕的很,抢着跟他照相,说不定就能一起上上报纸在大领导面前露个脸呢。
  李老头如今养的白白胖胖,听着同僚们的恭维追捧,面上笑眯眯,心里爽歪歪。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李家村支起的摊子里就数养猪最不赚钱,也就为了让大家伙都能吃上肉,才一直养。
  养着养着就养成现在这个规模,但是在村里几个营生中还是不赚啥钱。
  比如那什么制香、雕刻甚至神仙化身的香火钱都比卖猪赚的多,只不过没跟养猪似的弄到明面上来。
  闷声发大财。
  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就在荣锦高一快上完时,李家村又迎来了新的变化。
  经过他们的申请和努力,村里终于将要通电了!
  电线杆架起来,电灯泡装起来!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向往。
  李老头在村大会上向乡亲们保证了,未来三年内必定会争取让全村队员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第131章 
  荣锦十岁这年; 李家村通了电; 家家户户都按上了电灯泡,晚上不用再点烟熏火燎味道不怎么好的煤油灯了。
  与此同时; 贯穿了村子的几条水泥石子路上也分别安装上了夜灯; 村民们晚上出来吃饭唠嗑再也不怕黑灯瞎火的看不见。
  装了电灯后,大家伙的生活水平顿时上升了几层楼,手电筒慢慢地兴起来了。
  李治国没多久又从省城的机械厂弄来一辆拖拉机; 直接轰动了方圆十里八村的人。
  那一天; 当绑着大红绸的手扶拖拉机崭新地驶进李家村时; 村口的鞭炮声响了很久; 村里村外人山人海; 乡亲们都看稀罕来了。
  李家村大队的人都很高兴; 骄傲地挺直了腰板儿; 这可是他们村用养猪赚的钱买来的; 属于大队上的公共财产,每个人都有份儿!
  别看铁疙瘩笨重的很,还烧油,但是用处广泛; 可以拉着铁犁犁地、拉着架子车运东西等等,比牲口好使; 更比人力省事顶用。
  县领导这回牵头从省城的机械厂弄回来几辆; 以往评优排在前几位的大队都可以拿钱去买; 连工业券都免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看到最喜欢; 几乎每个人都蹭上去坐上一段; 胆大的还能握着扶手开上几步路,再多就不敢了,金贵着呢,弄坏了可不好修。
  既然领导帮忙给打通了机械厂的门路,他们这边钱和粮都不缺,要肉更是多的很,现在有拖拉机,下一步自行车还会远吗?
  当荣锦看到大伯神采飞扬地开着拖拉机遛弯显摆时,下意识就想到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还有曾经坐过的李部长和主席的小轿车。
  小轿车想普及的话估计还有的等,自行车很快就下来了,据说是机械厂那边接到上头的命令搞改革和批量生产,存货很足。
  李家村通过给机械厂供给粮食和肉蛋的机会,优先拿到了购买权。
  县城这边的供销社里没多久就摆上了几排自行车卖,甚至还分男女款式,男式的粗犷大方耐摔,女式的小巧玲珑实用,设计的巧妙又美观,受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亲睐。
  当时开卖时,供销社门口都快被挤爆了,大家经过这么几年,手里多少都有积蓄,不怕花钱,就担心没地儿买东西花钱。
  新上架的两排男女式自行车很快被一抢而空,之后陆陆续续摆上的也被迅速买走了,可谓是供不应求。
  不久后,县城的大街小巷、乡下的田间地头,开始到处闪过新式自行车的身影。
  特别是春夏时节,姑娘或小伙穿上简洁大方的衣裳,挎上一个帆布包和水壶,戴着红星帽子,骑上自行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犹如一阵风般飘过,留给路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这种浪漫的情节片段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学生和中青年之中,风靡一时。
  甚至上头让搞文艺的人为此拍了个黑白小电影,拍出来后几乎不到半月的时间就传遍了全国各地,让自行车卖的更好了,国库又增收一大笔建设资金。
  李家村搭上机械厂,有门路从内部直接买,方便了不少,不必和其他人一起去供销社门口挤,也能每家每户弄到一辆自行车使唤使唤。
  有了自行车后,之前跑车拉人的生意就不怎么好了,不过那些驴车牛车马车转而拉起了货,同样能有营收。
  荣锦上到高二时,李家村的养猪场重新翻修了一遍,又扩大了规模,他们堂兄妹几个在县高中成了别人口中有名的村二代。
  这个时候,一直与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早就成了高中的校草,且越来越受学校女孩子们的追求,明里暗里的告白信递了不知多少。
  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更何况还有李长江李桃花等人以及同村的帮忙抵挡,不给任何人翘他们村小仙女童养夫的机会。
  这是李家村高中学生联盟会私下里一直坚持做的事,荣锦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在外人眼中,其实她和小伙伴早就被归为青梅竹马的一对儿了。
  不怪她察觉不出来,实在是她现在才多大,十二岁而已,自认为还是个宝宝呢。
  而陈向阳已经十七了,从上了初中开始,除开在校上学期间,每到寒暑假来临,部队那边就会派人过来接他去训练,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个冬夏。
  如今他早已长到一米八的个头,身形修长而有力量,气势初显,不容忽视,无怪乎那些小女孩一看到他就脸红羞涩。
  荣锦暂时没那个感觉,只是觉得他越来越有前世当战神的风范了,越来越像他原本的那个自己。
  进入高三后,县城开始建起了高楼,五六层的那种,外层颜色鲜亮的涂料一涂,很有时代感,备受群众喜欢。
  李家村不差钱,紧跟领导步伐和潮流,家家户户开始翻盖新房,一座座二层小楼就起来了,重新规划好的村落不仅看上去整齐好看,还给队里腾出了不少空地用。
  当荣锦和小伙伴们准备考大学时,县城开始普及了电话。
  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很快蔓延到乡下,李家村也安装了,是座式的那种,样式比较老旧,只有拨号打电话的功能,但在大家伙眼里,已经是巨大的惊喜了。
  到目前为止,李家村大队已然有了好几处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队上陆续购进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综合型拖拉机,有了它们,耕地完全不用牛了,甚至机械厂那边正在研究播种机收割机等等,做出来的话会考虑让他们村优先试用。
  其次是电灯手电筒等一系列照明的电气化装备,李家村都按装上了,让村民们在生活中方便了很多。
  还有二层小楼、电话甚至黑白电视机,大家伙不仅见识到了,前者甚至村里装了好几部,后者也都在县城看到过,估计传到普通百姓家要不了多久就能实现。
  三年过去,李老头真正实现了他的承诺,让李家村大队所有队员们都过上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