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牧场主-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车往市中心方向开去,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一大片老楼被推倒了,建起商场、广场、酒店,淮海路上,26号电车滴滴响,狗不理包子店门口,都是水蒸气,几乎看不见里面店主。
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年轻乡下人,车座上放着个大包裹,来这里进行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求诗和远方,感受大城市的繁华。
等看见韩宣他们的车队,喃喃自语:“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是如此。”
下车锁好后,从口袋里掏出不多的零钱,忐忑走进肯德基,打算吃次西餐……
万国建筑博览群。
依然是那个外滩,但又有些差别。
至少门前的那些电车,就是韩宣以前来上海时候没看过的,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台没修好,建筑设备堆放在江边,显得有些杂乱。
那几栋打算买下来的楼,估计建国后一直没维修过,外表发黑。
大概当年西方人把华夏当成囊中之物,修建这些楼时候挺用心,近百年的建筑了,依然很坚固。
仔细看它们,从中能感受到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
以后看陆家嘴,像是在看纽约曼哈顿。
现在那边就只有一座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有些低矮的厂房,一部分地被卖出去了,但还没人开始修建摩天大楼。
车队开到外滩最边上的亚细亚大厦,等车停下后,保镖们过来开门,这仗势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的目光。
一些外国人发现韩宣和老爷子,顿时惊呼!
认出他们的华夏人,也惊声叫着他们的名字,听见不明所以的同伴询问是谁,激动解释!
穿着绿警装,腰间系着白色粗腰带的警察,赶忙筑起人墙,制止游客接近。
韩老爷子笑着挥了挥胳膊,牵起韩宣的手,看向一号楼。
兼具古典和新古典主义格调的亚细亚大楼,占地1700多个平方,总共有7层,仔细算下来,比日本银座的那栋楼还贵,价格显然虚高。
这里面有三家机构,分别是冶金设计院、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市局正打算将一批外滩房屋进行置换,这些机构要搬到其他地方,所以想要出售。
十二号汇丰银行大楼,也是七层高,占地十四亩,有五个亚细亚大楼大。
韩老爷子见到这栋建筑,再想起之前的价格,脸色古怪问宋市长派来的秘书小王:
“这么大才卖15亿人民币,一号亚细亚大楼卖9亿,有点不合适吧?”
“嗯……”
姓王的秘书看了看两栋楼,也发现不对劲,暗骂定价的人肯定是拍脑子来猜价格,以为外滩第一楼就值钱。
笑道:“我回去告诉市长,亚细亚大楼的价格再重新商量。但十二号楼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差不了多少,前几年汇丰银行想要将这栋楼再买回去,价格上没有谈妥……”
等看到十七号字林西报大楼,面积更加小,虽然有十层,但每层占地才1000多平方。
这回不用提醒,小王赶忙说道:“这栋楼也重新定价。”
韩宣伸手指着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王先生,请帮我问问那边的地,现在多少钱一亩。我想在那边买块地建楼,面积要大一点。”
“要多少?”
“300亩吧,更多也行。”
“我也来块。”
“还有我。”
听见这三人接连说话,小王的心一抖,想起报纸上说韩老爷子要在纽约建世界第一高楼,说道:“要盖多高的楼,才需要那么多地?那边是商业规划区,对土地面积有要求,买到地要在五年内开始建……”
韩宣没听说过这个消息,大概是为了防止别人囤地却不建楼,谁都知道陆家嘴现在被划为重点开发区了,等以后土地肯定能升值……
第522章 陆家嘴的地
韩宣和外公他们,听到这个五年内要开发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
华夏需要发展,需要有对外展现国家变化的窗口,用一群繁华的高楼大厦当做地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投资者对此好像并不怎么热情。
“雪山投资公司可以在陆家嘴建一栋高度超过450的楼,加上周边建筑和休闲广场,差不多需要20万平方米,只要能买到这么多地,两年内就动工。假如肯给我60万平方米,等工程技术成熟后,我就建六百米的楼,外加各种商业建筑群,详细情况我会写一份报告给你们。SOS集团考察完华夏后,会将市场扩展到这里来,需要的时间不短,所以我希望能将我爷爷和外公想买的那两块地,建造期限放宽到十年,期间可以自由买卖。”
韩宣思考完得失,回答王秘书,抛出个大饵吸引他们卖地给自己。
在浦东买地肯定能赚,要不了几年,这里地价就会以火箭的速度飞速上涨!
目前上海还没有正规的商业用楼,在这里开发一栋摩天大楼出租给国内外公司当成办公地,利用其他土地再建成一个集酒店、百货公司、会展中心、休闲广场、综合性体育场等建筑群,剩下的土地以后还能卖掉,无论怎样都绝对可以大赚!
小王秘书有点为难,但听他说能建450米的楼,要说一点都不心动,那肯定是假的。
刚开工的金茂大厦预计高度420米,要是这栋楼能建起来,高度一下子又拔高了30米。
假如卖给他60万平米,建成600米的楼,或许商量完还可以加高,争取世界第一高楼的名誉,而且能带来十多亿美元的投资!
心脏忍不住怦怦跳!
这本来不归他管,今天只是陪同逛街,但要真在他手上促成了这个项目,功劳谁都分不走,上百亿人民币的大投资啊!多耀眼刺目的政绩!
顿时觉得嗓子发干,咽了口唾沫,王秘书发狠说道:“这个想法我会告诉宋市长,研究后会尽快给你们答复。韩先生,你觉得……”
“没事,他能够做主,说到一定做到。”
韩老爷子知道他是不放心孙子的年纪,打断他的话回答。
今天回到华夏看了上海后,发现华夏是真的打算改革开放了,这打消了他最后一点疑虑。
只要能照现在的事态发展下去,以华夏的庞大人口基数,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个国家的崛起,势不可挡!
而且他在路边,看到很多眼熟的公司名字,这么多世界五百强同时盯上了上海,这里想不发展都难。
企业喜欢建高楼,不只是为了提升公司的名气,而是确实能赚钱,利润丰厚!
外滩旁有家露天咖啡馆。
韩宣找了个位置坐下,这里离和平饭店不远,已经六点钟,待会儿就要过去。
郭穆州发现自己这些人,被警察拦着的游客们当成动物观赏,无奈摇摇头,陪外孙坐下。
太阳西斜,黄埔江水洒上了层金色。
装满货物的轮船拉响汽笛,随着奔流入海的江水前进。
当中还夹杂着一艘游艇,穿着西装的男人在助理陪伴下,对两岸指手画脚,颇有点指点江山的意味。
船身上一行英文写着“花旗银行”,这帮家伙果然到哪都能看见,哪有利益就往哪跑。
韩宣点了份果汁后,瞧见一位老头拉着三轮车停在路边,看车上货物,应该是卖报纸的。
从口袋里掏出钱包,走过去说道:“请帮我拿几份报纸,这个,这个,还有这个,总共多少钱?”
“一块二。”
老头迅速帮他拿好,手举着一卷报纸,等韩宣付钱。
可韩宣直接从日本过来,在虹桥机场又没换零钱,拿能找到人民币。
翻了翻钱包,掏出张20美元面额的纸币给他:“不用找了。”
这老头懵了。
大概是眼睛不行,用斗鸡眼迎着夕阳,贴近美元,看了半天:
“娃子,你别懵俺!俺年纪大了没错,钱长啥样,我还是能认出来的,你给俺张纸干啥?!”
身边游客顿时就笑了,有人提醒他:“拿着吧,到银行能换一百六十多块呢!”
“咋滴!还合起伙来蒙我了?”
老头拿着纸钞抖抖:“俺数了一辈子钱,拿在手里就知道分量不一样,警察同志?”
老头靠近一位护在韩宣身边的警察,用斗鸡眼看了看,继续说道:“你就不管管?”
警察哭笑不得,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五毛钱,“给你,一块五,多出来的再拿一份!”
“哎!还是警察公道!娃子!看你长得这么俊,小小年纪别学坏,要碰到前几年严打,就你这行为,立马给毙了!好好读书,争取当祖国的花朵。现在年代好啊,俺那时候想读书都没地方读……”
嘀嘀咕咕老半天,直到警察看不下去,把他拉走才停止。
韩宣早就懵逼了,无语捡起老头丢下的20美元,重新放进钱包。
游客们一阵喧哗,似乎不相信这么有钱的孩子,竟然会捡沾了灰的钱!
在他们眼中,这种家里资产上千亿人民币的资本家,就应该能长翅膀飞上天……
韩宣叫来服务员,点了几杯咖啡给警察们,算是回那一毛五的人情。
在爷爷外公调笑目光下,坐在椅子上,把报纸分给他们,自己留了份《华夏日报》。
三峡工程已经立项,过几天正式动工。
开国主席的诗成为现实,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文章里一片报喜声,言词看得韩宣肉麻。
老爷子和外公则皱着眉,发现自己竟然看不懂报纸,字都认识,但究竟想表达什么啊……
东京地铁恐怖袭击案,引起了上海恐慌,因为上海第一条地铁在最近就要开始投入运行。
韩宣看到有教授发表言论,说应该关闭地铁,表情很是无奈,上百亿的投资项目,到他们嘴里跟两三块一样,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帮在特殊年代成长出来的野路子专家,大多没受过正统的教育,都是“自学成材”,全凭一张嘴,有真才实料的嘴笨、老实,反而得不到发表言论的机会。
实在是看不下去,合上报纸,可以料想晚上的饭局是什么样子,打算让两位长辈去顶枪,但愿他们别被祖国“饭局上的智慧”给吓到才好。
韩宣对政客没兴趣,在牧场安逸生活了那么多年,心态终究有了点变化,何况他本就不是喜欢这种社交场合的人。
想到这里偷乐,开口说道:“晚饭我就不吃了吧,有点不舒服。”
老爷子没想那么多,“嗯,那你先回宾馆,别乱跑。”
“行,先走啦。”
王秘书听到他们对话,叫上四位警察跟着。
韩宣会听话乖乖回宾馆?
不,他去上海老街和城隍庙玩了……
第523章 城隍庙奇景
华尔道夫酒店离外滩不远,去开好房间,换掉量身定做的西装,穿了件时髦飞行服。
牛仔裤更加有特点,两边膝盖处是破的,能看见里面肉,在九十年代看来,实在是惊世骇俗。
幸好家里有点钱,不在意一条裤子,不然光是败家熊孩子,拿钢刷刷裤子,被大人发现肯定少不了一顿打。
穿上能增高两厘米的登山靴,卷起裤脚,再将一顶棒球帽反扣在头上,站在华人潮流最前线的男孩,新鲜出炉了。
在侍员躬身问候下出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上班族开始回家,导致路上的车多了不少……
两千年历史看西京,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坐在车里走马观花,欣赏残留的老城风情。
不同于北京遗留下来的浓厚清朝满族文化,上海是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京派如同大家闺秀,海派则更似摩登女郎。
这里的居民虽然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老房子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面有一副铜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称为“石库门”。
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晾衣架遮天蔽日,好像从来看不到阳光,再加上上海本就潮湿多雨,导致弄堂有种阴森的感觉。
随着黄浦区不断开发,这样的房子在附近已经很少了。
很快穿过它,往南边驶去。
不过几分钟时间,到达了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老城隍庙。
天才刚黑,街道上人群就已经熙熙攘攘。
整个华夏城隍庙无数,唯独这座最终被十里洋场包围,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最终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它的蜕变,形成一个独特的景点。
这里在特殊时期,也遭到过摧残,神像被捣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直到九四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这里才得到修复的机会。
不过被摧毁的只是神像,在上海居民心中,这里永远是城隍庙。
即使没有庙宇,老街文化依然在发展,成为晚上休闲的好去处。
城隍庙此时还没有经过商业开发,跟韩宣印象中复古的街道有差别,几乎像是个普通居民区,挺破旧,两边卖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