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逼我做圣母-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为父亲效力!”
阿史那勃格脸色铁青。
他明白了,向他透露消息的部将是李承业安排的人,他是被骗回来的。
李元宗坐在床上,丝毫不减威势,怒视儿子:“你骗勃格回来做什么?”
李承业躬身道:“父亲既要称帝,自然得把勃格召回来襄助您。”
李元宗怒道:“谁说老子要称帝?”
李承业不敢说话,跪倒在地上,他身后,其他河东军将也沉默着跪下。
“司空当年何等英雄……”一名老将抬起脸,老泪纵横,“为何一再退却?”
李元宗扫一眼一屋子跪求他称帝的部下、幕僚和儿子们,无奈地闭上眼睛。
他曾经狂傲不可一世,左右朝政,戏弄李曦,打压其他节镇,他想称帝就能称帝,只要他不怕遗臭万年。
可是他怕啊!
他爱名声,想漂漂亮亮地称帝,还想儿子、孙子能坐稳江山,如果仓促登基,他是逍遥了,等他一翘腿走了,江山肯定葬送在他儿子手上!
而且群雄并起,后起之秀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代替旧的豪强,他忙于征战,实在找不到称帝的好时机。
如今他命不久矣,就更不必登基了。
一旦他登基,等周嘉行打败河东军,他的儿子、孙子必死无疑。
如果他没登基,为了安抚人心,周嘉行说不定还会放过他的子孙,保留他们的爵位,让他们继续当河东王。
登基了就不一样,得斩草除根。
可他的部下和儿子们却一个个骄傲自大、一叶障目,以为河东军还和以前那样能够横扫中原。
罢了……他已经老了,压制不住部下和儿子,他们连登基的诏书都准备好了,他答不答应,结果是一样的。
李元宗看一眼阿史那勃格。
阿史那勃格会意,微不可察地点点头。
他跪倒在床前,假意和其他人一样拥护李元宗。
见他跪下,李承业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是夜,太原府内举行登基典礼,李元宗称帝,广发檄文。
……
长安。
九宁站在栏杆前,一袭赭色锦袍,迎风而立。
炎延身着甲衣,头束红抹额,站在她身后,和她汇报最近军中的动向。
台阶下传来一片惊呼声,内侍手捧帛书,快步登上石阶,小跑至九宁跟前,满脸堆笑,“陛下,喜报!”
九宁哦一声,接过帛书。
是徐州送来的战报。
内侍是从政事堂那边来的,这份战报几位宰相都看过了,大臣们都很激动,周嘉行让送进来给九宁看。
徐州那边打了胜仗。
此前周嘉行拿下徐州,交给得力部下高啸经略。高啸知道周嘉行的目标是河东太原,先将矛头对准蔡州,不断派兵袭扰,并联其他节镇,经过将近一年的征战,迫使蔡州刺史缩小地盘,无力再和周嘉行抗衡。高啸继续吞并周边州县,相继占据天平镇和兖州,黄河以南地区基本在他掌控之中。
周都督和周嘉暄表示会出兵攻打宣武镇,牵制住李元宗的姻亲,黄河以南地区又尽数归周嘉行所有。
河东算是被包围了。
九宁笑道:“果然是喜报。”
午后周嘉行从政事堂回到寝宫,正好碰见炎延离去。
他不知想到什么,道:“我出征期间,让炎延留在长安,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调动她。”
九宁点头答应,想起一事,“流亡在外的宗室陆陆续续归京,找到一些小郎君,都是远支,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十几岁的都有,大多父母双亡,我让人把他们接去兴庆宫养着。”
周嘉行脚步一顿,“派人看着他们。”
九宁道:“我晓得,事情是怀朗和多弟料理的,他们俩办事谨慎。”
怀朗专门为周嘉行搜集情报,处理私事。多弟自从和怀朗一起去过蜀地以后,学了不少本事,目标有了微妙的变化,她现在依旧想当女官,但不是宣读草拟诏书的女官,而是把自己磨成一把刀,替九宁处理一些无法公开的事。
比如朝中有人背地里联合其他大臣想生事,多弟威逼利诱,很快逼问出名单。她心里没有光明正义这之类的概念,只要大臣做的事对九宁不利,她就要阻止。现在朝中大臣见到多弟就打哆嗦,把她看成洪水猛兽一般。
周嘉行看着她红润的唇,心不在焉地嗯一声。
九宁递了杯茶给他,还想说什么,周嘉行接过茶盏放到一边,没有喝,打横抱起她,大踏步往屏风后走去。
外间伺候的侍女见状,面面相觑了一阵,听到里头传出撕扯衣裳的声音,脸上羞红,默默退了出去。
九宁被放倒在窗下卧榻上,他压下来,吻她下巴,双手胡乱地撕下衣袍,唇落了下来。
他吻她,喘着道:“大军明天开拔。”
九宁搂住他,看着他的眼睛。
晚上的时候蒙在被子里,什么都看不到,这会儿外边天色还早,日光明晃晃的,窗前一片雪亮,他眉毛很浓,鼻梁挺拔,手伸到她衣襟前,忽然又停下了。
九宁笑了笑,坐起身,抓住他的手,凑上去亲他的唇。
周嘉行只迟疑了那么一瞬,很快按着她的后脑勺吻她,压着她倒下。
……
第二日,大军出征。
九宁亲手为周嘉行穿上甲衣,“二哥,诸事小心,我等你回来。”
周嘉行拍拍她的脑袋,“不必担心我。你没事不要出宫,朝中的事交给怀朗他们去办。政事堂有一半是我的人,这些人你可以信任,其他人让李昭去磨。如果朝中有异变,立刻戒严,派炎延守宫门。”
这些事他昨晚交代过,而且说了不止一遍,九宁点点头,道:“我心里有数。”
她率领文武百官,送他出城。
百姓箪食壶浆,携家带口来送大军。
周嘉行骑着马出现在城门前时,欢声雷动,百姓争相上前为他祝祷。
南方诸节镇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已经上表朝廷承认九宁的身份。九宁采纳大臣的意见,分别封他们为闽王、吴王、楚王,让他们为这个名头内斗,消耗他们的力量,假以时日,南方诸节镇就会不知不觉分裂。到那时再出兵征伐,事半功倍。
现在只需要平定河东,中原就能一统,南方节镇也会老实下来,再收回幽州等地,天下太平。
他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光明的开始,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朝代将要到来。
激越响亮的鼓声和军乐声中,九宁屹立在城墙之上,望着城下黑压压一片的军队。
队伍最后面,马背上的周嘉行回过头,一身甲衣,威风凛凛。
九宁上前几步,笑着朝他挥手。
漫天飞扬的细尘中,周嘉行仿佛对她笑了一下,扬起手中鞭绳,飞驰而去。
第147章
九宁天天等候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
流星探马每日奔驰于崇山峻岭之间; 传递情报。
她知道周嘉行此次准备充足,仍然觉得坐立不安。
收到前线战报; 知道一切顺利; 她才能安心吃饭。要是几天没有前线的消息,便食欲全无; 辗转难眠。
这些她没有告诉周嘉行; 每次写信尽量挑一些高兴的事; 告诉他长安一切都好,以免他在外边打仗的时候还要惦记着她。
……
忐忑不安的等待当中; 这月月底; 九宁迎来即位以来的第一场殿试。
糊名制创立于百年前的选官考试中,但科举考试一直没有采取这个弥封制度。她即位后; 朝廷颁布敕旨恢复制举,这届考试所有考卷采用誊抄法和糊名法; 不仅姓名籍贯部分要裁去,连考卷都要重新誊抄一遍,防止考生笔迹被认出。
最后的殿试也是如此。
这年发榜,前十名中不乏名儒的得意门生、早已经名扬天下的世家子弟; 也有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
那两名幸运的寒门学子家境富裕; 不过家族名声不显,没有名师引荐,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 但在考试中他俩发挥出色,文章笔酣墨饱; 力透纸背。考官们一致认同他们应该位列前茅。
名次公布以后,一片哗然。
没人敢质疑制举的公正,寒门学子从两个籍籍无名却能高中的学子身上看到希望,官员们认识到此后在考试面前,世家名儒弟子和其他人一样处于同一个起点,考前拜望老师、投献文章是无用功,认真钻研学问才是关键。
官员们告诫家中子弟:刻苦勤学,不要偷懒!世家门阀已经没落,以后每届考试都会有鲤鱼跳龙门的考生,靠读书改换门庭不再是稀罕事。
……
暑去凉来,寒蝉凄切。
大军出征半个月后,河北传来喜讯,在夺得黄河以南诸州县后,高啸率兵继续北进,大军兵临城下,此前一直和契丹沆瀣一气的河北几镇畏于他的势头,纷纷上表投降。
九宁松了口气。
她知道周嘉行夺回河东之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幽州,和朝臣们商议过后,命高啸先按兵不动,经略河北。
一来,现在大军分三路向河东进发,剩下的军队留守长安,没法再调兵去河北,不宜在这个时候和契丹开战。
二来,此时停下来加固军事、遴选将士、加强训练,也是为将来周嘉行北伐做准备。
在信使送回周嘉行渡过黄河、抵达前线的战报后,九宁继续下旨招抚南方诸节镇和南越蛮族,防止南方出乱子影响周嘉行征伐河东。
数日后,吴王派遣的使者抵达长安,在送上数之不尽的珠宝玉石和稀世珍宝后,还奉上一道求婚书。
满朝震动。
……
南方钱氏一族在吴越一地经营多年,家族内子弟名家辈出。和北方绵延几百年的旧式门阀世家相比,寒微的钱氏一族绝对算不上起眼。战乱割据前,其家族以渔田为业,在北方世家看来,就是种田务农的田舍汉,上不得台面。后来钱家一名靠贩私盐起家的儿郎——也就是现在的吴王抓住时机,毅然从军,用计打退流民乱军,以多胜少,平定叛乱,获得长官赏识,一路高升至兵马使,执掌杭州兵权,并得到朝廷的承认。
钱家自此据有杭州,势力不断扩展。
乱世中,吴王趁势崛起,雄踞一方,最终尽得两浙之地,成为江南吴越之主。
和其他节镇相比,吴王非常精明,一心一意巩固势力,绝不称帝,专心当一个实力强大的外藩。
吴王曾对身边人说过:与其冒险当一个小国皇帝,还不如安安心心做一个地方节度使,保终身荣华富贵!
秉承这一理念,吴王一面不断以狠辣手段打压周围威胁自己的势力,一面维持表面上对朝廷的恭敬,找朝廷讨要名分好处,一面长袖善舞,保持和北方强藩的友好关系。
当河东李元宗势大时,他就向李元宗俯首臣称,当李元宗落难时,他立刻抛弃河东,转而示好朝廷。
总之,谁拳头硬,吴王他就和谁称兄道弟。
放眼天下节镇,蜀地富有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要论富甲天下,还是占据地理优势、大力开展贸易的钱家。
吴王不缺钱,不想再起刀兵。
当那份代表九宁承认他为吴越王身份的诏书送抵杭州时,河东军拉拢吴王的亲笔信函也一并出现在吴王案头上。
吴王没有称帝之心,和族人部属商议过后,认为眼下女帝即位,周嘉行摄政,朝廷隐隐有复兴之相,与其帮河东军对抗朝廷,落一个不臣之名,不如示好朝廷。
要知道周嘉行占据淮南,万一得罪了他,等他收拾完河东,掉头杀向两浙,那钱家就危险了。
权衡过后,吴王命人准备了大批丰厚礼物,遣使进贡,向九宁求取玉册,并替他的孙子求亲,希望能求娶一位宗室贵女。
……
卢公激动得满脸通红,道:“吴王修建海塘,疏通河运,安民定乱,很得人心,两浙之地的百姓称他为海龙王,他愿归附,吴越可平矣。”
他的话没有夸张,南方和北方相比,战乱较少,吴王掌权后,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大力发展生产和贸易,百姓富足安乐,吴越之地经济发达,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当地百姓很爱戴吴王。
如今周嘉行征河东,吴王虽然没有发兵助阵,但他遣使进贡,并求娶宗室贵女,已经足够说明他的态度。
李昭道:“吴王没有自立之心,他的儿子、孙子却不是平常之辈。”
说是这么说,他也同意赐玉册,答应吴王的求婚。
人家都主动求和了,不答应,不是逼着对方自立吗?
九宁对他道:“吴越之地远离中原,打起仗来政令很难送达两浙,吴王的子孙有野心,不是什么稀奇事。”
北方连年战乱,朝廷根本影响不到南方。南方诸节镇暗地里都像皇帝一样册立百官,只差没明着称帝。吴王算是他们中态度坚定的不肯称帝的那一个。
如果没有周嘉行这一出,吴王的子孙必然